觀點投書:與科學對話,是維護地球的關鍵

2017-08-11 06:10

? 人氣

作者表示,暖化和污染確實正在發生。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日後就要面對更大的難題,年輕的世代就得背負更多的危機。(截圖取自YouTube)

作者表示,暖化和污染確實正在發生。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日後就要面對更大的難題,年輕的世代就得背負更多的危機。(截圖取自YouTube)

六十七年來,每年六月底在德國南部的博登湖(Bodensee)邊有一場科學盛會:二十幾位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和從世界各地來的四百多位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科學家聚集在一個叫林道(Lindau)的小鎮,共處一週分享彼此的研究和生涯經歷。我爭取到所屬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提名,參加了今年以化學為主題的會議(67th Lindau Nobel Laureates Meeting)。但今年會議上討論的不只是分子機器和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在演講裡、座談會裡、餐會上,諾貝爾獎得主和與會者熱切討論的是:我們該如何讓科學在公共政策中扮演更大的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會議的開幕演說中,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描述了全球暖化將帶給人類的危機:「變遷的氣候不會尊重國界。其中一個危機是海平面上升或高溫和缺水造成的農業崩壞會導致大規模人口遷移。歷史一再顯示當人類無法餵飽自己時會有動亂和內戰。」面對這些危機我們能做什麼?「科學是氣候變遷的保險。」朱棣文說。科學研究可以帶來發電方式、耕種、水資源利用的革新,是全體人類面對未來的挑戰不可或缺的戰力。「我們需要穩定且長期的政策資助有前瞻性的研究。」

2016年6月,法國巴黎豪雨,塞納河暴漲氾濫,許多人認為這是全球暖化造成的結果(AP)
2016年6月,法國巴黎豪雨,塞納河暴漲氾濫,許多人認為這是全球暖化造成的結果(AP)

而這就是問題所在。在場的科學家們不分老少都覺得學界和社會有越來越大的隔閡。現在科學研究突飛猛進,科學家跨越國界合作、形成共識是前所未有的容易,但科學知識卻無法理所當然的成為政策的一部分。以氣候變遷為例,「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個理論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就已經頗受學界接受,三十幾年來證據更不斷增加,但到二〇一七年的現在,美國國會佔多數的政黨仍然拒絕相信全球暖化。川普當選總統後美國便退出巴黎協議,更打算縮減氣候研究的經費。同樣的事情在台灣也正在發生。六輕排放的空氣污染和台西麥寮居民罹癌率的關聯已由研究證明,此研究也經過了國內研究機構和國外期刊審查。然而針對台塑污染需要的管理和處罰歷經兩個執政黨仍然未見實現,連基於保護小孩健康必須要的許厝分校遷校一事也反反覆覆,最近甚至連相關的獨立研究計畫也被迫終止。美國政府和台灣政府似乎覺得只要不做研究,暖化和污染的事實就不再存在。

燃煤發電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元凶之一(AP)
燃煤發電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元凶之一(AP)

但暖化和污染確實正在發生。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日後就要面對更大的難題,年輕的世代就得背負更多的危機。今天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是幾十年後的升溫,今天忽略的污染埋下的是十幾年後慢性病的種子。藉由科學研究,我們能夠在這些災難發生之前收到警訊;如果讓科學進入公共政策的核心,我們有機會避免最糟狀況發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