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若沒被葡萄牙統治,恐怕改寫台灣歷史?澳門每個獨特的街道名稱都在見證歷史

2017-08-04 09:44

? 人氣

澳門的每條街道、每個名字都是400年間東西文化交流與共存的痕跡。(圖/澳門雜誌)

澳門的每條街道、每個名字都是400年間東西文化交流與共存的痕跡。(圖/澳門雜誌)

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各國紛紛遠渡重洋來到東亞展開貿易,並建立殖民地。當16世紀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門後,澳門變成連接歐亞的重要港口,長達 400 多年的時間裡,從城市、人文、飲食等都能發現東、西方文化彼此交流、共存的蹤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街道就像是城市的脈絡,與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城市記憶中不可抹滅的一部份

在歐洲崛起的另一個海上霸權 - 荷蘭為了建立能與中國、日本展開貿易的據點,也看上由葡萄牙帝國管治的澳門,並開始入侵,直到葡萄牙軍隊的勝利,荷蘭才決定打消佔領澳門的念頭,進而轉向台灣。而澳門葡軍為了安置荷軍戰俘臨時搭建名為「荷蘭園」的收容所,後來這條馬路就被稱為「荷蘭園大馬路」。

若是當時荷蘭成功打贏葡萄牙,可能就不會佔領台灣,或者讓其它強權國家看見台灣的優勢;而澳門也不會因為葡萄牙的統治,在文化上出現葡、澳參半的特殊情況。

從藍白瓷磚的特殊設計到中、葡異名共存的街道牌,都傳達出濃厚的葡萄牙風格

從 19 世紀開始,澳門的街牌不斷變化,從第一代以雲石製成的長方形街牌,牌上只刻有街道的葡萄牙文名,到二十世紀初以水泥製成的街道牌,街道中文名與葡萄牙名開始各佔一半。

到了第三代才開始以葡萄牙瓷磚畫藝術作為範本,藍色和白色的主調是最明顯的特徵。為了凸顯葡萄牙人的地位,街牌中的葡語名稱占了左邊四分之三面積,中文只剩右邊四分之一。

圖說:第三代澳門街道牌開始採用藍白瓷磚的特殊設計,以葡萄牙瓷磚畫藝術作為範本。
第三代澳門街道牌開始採用藍白瓷磚的特殊設計,以葡萄牙瓷磚畫藝術作為範本。(圖/澳門街道網)

隨著澳門回歸,雖然瓷磚街牌依然保留下來,卻有些微修改,中葡名稱變成各占一半,漢語在上、葡語在下,中文名字也從直書改為第二代的橫書。

圖說:澳門的每條街道、每個名字都是400年間東西文化交流與共存的痕跡。(圖/澳門雜誌)
現今的街道牌仍將白、藍色作為主調,不過中文名、葡萄牙名卻已變成各半,也成為遊客到當地必拍的紀念照之一。(圖/澳門雜誌)

澳門街道命名的方式,如同其他城市,與其地理特徵和歷史軌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街道牌富有特色外,街道命名的方式也極為有趣!葡萄牙人在1847年第一次為街道命名,當時大多以地方、生活為主題,如「大三巴街」、「賣草地街」等。

後來為了加深葡萄牙文化在澳門的地位,開始以葡國官員、澳門總督或歷史偉人來命名,像是「高士德大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巴素打爾古街」、「孫逸仙博士大馬路」等。

就街道命名來看,以中國名人命名的街道數量遠少於葡國名人,可以看出澳葡政府有意透過大量的葡國政治人物,傳達澳門受葡萄牙治理的訊息。

說:這張 1945 年的「美副將大馬路」,便是澳葡政府為了紀念美士基打上校(下圖)的功績而取名。(圖/澳門街道網)
這張 1945 年的「美副將大馬路」,便是澳葡政府為了紀念美士基打上校(下圖)的功績而取名。(圖/澳門街道網

 

美士基打上校
 

澳門在400年間快速的從漁村發展至城市,而街道名稱卻將當時的文化保留下來。透過以下6種命名方式的分類與實例,對澳門的街道背後的歷史故事與意義便能一目瞭然:

1. 以葡人、華人、居澳外國名人名字作為街道名稱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以 1917 至 1918 年任葡萄牙總統的士多紐拜斯(Sidónio Pais)命名。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與附近街道被認為位於「龍脈」上,所以短時間內迅速發展,不過在半個世紀以後,大部分的別墅已經拆除,現在只是平凡的住宅區,過往的風光美景不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