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總有白目愛嗆別人「讀這個科系有什麼用」?他這樣分析背後的原因…

2017-06-29 16:51

? 人氣

前幾天政大會計的學生在Dcard上嗆歷史系會被維基百科取代,引起爭議。(風傳媒)

前幾天政大會計的學生在Dcard上嗆歷史系會被維基百科取代,引起爭議。(風傳媒)

前幾天政大會計的學生在Dcard上嗆歷史系會被維基百科取代,而歷史系學生最好早點到街點實習,以便學習當流浪漢。這反映的是,每到畢業季或開學季就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讀『這個』(基本上可以代換成所有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歷史……等)有什麼用?」(註一)

問問題的人大多出自好意,少數則帶著嘲弄與揶揄。但問的人並非學這門學問,因此他的質疑是合理的,但被問者卻多半只能支吾其詞。這種尷尬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在上大學前沒有了解興趣與方向的機會。但學校不是有輔導室和性向測驗?但在以升學為主的環境中,輔導室因受限於「輔導」少數特教生或資優生,而不受人所重視,其主力工作早就「轉型」成「升學輔導」:例如入學制度的介紹、備審資料的製作、口試技巧的教學……等。而性向測驗在家長不重視的狀況下,也只是徒具形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完全不了解狀況下,選擇校系就變成了雙重賭注:會不會上?以及上了以後喜不喜歡?既是賭注,就很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無法負責的結果,除了得過且過,更失去了獨立思考並付諸實踐的可能,大學變成了翻版的職業訓練。更糟的是,因為社會與科技日新月異,所學當然無法與職場無縫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汱(註二)。而企業老闆們在感慨大學生素質低落之餘,更有了可以不用支付合理薪資的理由(或藉口),造成了年輕人低薪及不敢有所夢想的現實。在這樣的狀況下,難怪有更多青年會把大學當成了中途之家式的庇護所。

在無從改變現實的前提下,年輕人的困境是否有解?它的答案其實潛藏在本文一開始的問題:「學『這個』有什麼用?」這當然是就現實有用與否來考量,但聽到的人多半不會太開心,因為提醒了他將來可能會淪為「魯蛇」(loser)。所以這個問題隱含了一個沒問出口的主詞:「你」;而完整的問題就是:「『你』學『這個』有什麼用?」

一個主詞、「你」,一個受詞、「這個」(學問),二者之間其實存在著無窮的可能。首先,二者誰比較大(或比較重要)?無庸置疑的,就現實的角度,當然是主詞所代表的人。如果「我」學了沒用,那為什麼要學?這個質疑雖然合理,但卻忘記追問:是什麼使得學習無用?是「我」?還是「這個」學問?一般都認為是「這個」學問的錯,批評它過於冷僻,背離市場需求,不符現實狀況……等。換言之,錯的一定不會是「我」;我只犯了一個錯,那就是進錯了科系。

這樣的解答相對容易承受,但這會不會是找代罪羔羊?以武術而言,太極拳與少林武術之間是否有高低優劣的絕對標準?當然,從「天下武功出少林」看來,這個答案是絕對的。但因為武術離不開實戰,所以太極與少林之間並沒有純粹客觀的高下判準,真正的判準反而是由學習它們的「人」,在相互切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少林武功再高,學的人如果火侯不到、心態可議,必然會輸給另一個努力切磋琢磨、心誠意正的太極弟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