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危機與轉機:《拯救資本主義》(選摘1)

2017-06-28 05:10

? 人氣

前行政院長陳沖在《拯救資本主義》推薦序中提到,長期以來過於強調自由市場而導致分配失衡、貧富差距,令人對資本主義信賴度不斷降低。(圖為隱身都市中的貧民窟。資料照,圖/ chia wei@flickr)

前行政院長陳沖在《拯救資本主義》推薦序中提到,長期以來過於強調自由市場而導致分配失衡、貧富差距,令人對資本主義信賴度不斷降低。(圖為隱身都市中的貧民窟。資料照,圖/ chia wei@flickr)

2016年美國大選,當桑德斯在民主黨內將希拉蕊逼至牆角、而川普在共和黨內聲勢鵲起時,美國《時代》雜誌由芙哈爾(Rana Foroohar)執筆的一篇文章,其實適時說明了民粹思維興起的背景。在該篇名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大危機〉(American Capitalism’s Great Crisis)的文章中,作者檢視美國據以立國的資本主義,在各年齡層中均不受信賴,其中尤以十八至二十九歲為甚。長期以來過於強調自由市場而忽略公平分配,是問題主因,而經濟體系中金融角色的過度膨脹,更是眾矢之的(Oversized role of finance and Wall Street)。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的確,在過去五年間,各國財經媒體,普遍出現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是:貧富不均、高失業、低薪資、低成長,似已成為各國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尤其分配失衡、貧富差距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於國與國之間,現今的恐怖攻擊(不論來自IS伊斯蘭國或蓋達組織),乃至反商仇富、不同類型的階級鬥爭,都直接間接來自資本主義的濫用與失速。

本書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作者談的也許是許多大家已察覺的現象,所提的解決方案也非全然創新之見,但確實是有組織、有體系的整理,以呈現資本主義的流弊及救贖之道。

資本主義的確有問題,但也不能否定其以往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更不是英國工黨領袖柯賓(Jeremy Bernard Corbyn)共產主義式的解方可以回答。資本主義當然需要「拯救」(作者使用save一字,不知為何不用rescue),也需要「修正」,才能維持一種「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在公平教育下,窮人有機會翻身、力爭上游,富人也不會長期不勞而獲、永世尊榮。

作者在論及資本主義的五大基石時,尤其有深入地分析,其中容我特別指出智財權與專利的議題,表面上是鼓勵創新、保障研發的利器,但實施至今,已至走火入魔的程度。記得在與國外友人對話時,我曾提過廢止智財權規定的想法,對方大驚:「豈不妨礙創新的誘因?」,我的回應是:「這是矯枉必過正的做法,閣下不覺目前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智財權保護,反而更妨礙創新?」同樣現象也見於藥品的專利,以及透過「技術性」改變而延長專利的生態,都無法產生保護消費者、提升醫療水準的效果。更嚴肅的層面是,浪費鉅量社會資源,卻惡化財富分配不均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

當然本書作者,習用「典型美國勞工緬懷往日生活」的手法,說明資本主義辜負普羅大眾。不過生產要素的內容及權重隨時代而改變,在勞力密集時代,經濟成長的果實,勞工自然分享較多;但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乃至知識經濟時代,也不能怪罪資本、技術、管理的提供者,獲得適當的回饋。此時,政府的角色自應發揮,透過調整分配(pre-distribution)以及移轉收支(transfer payment),進行改善分配不均的問題。

本書可讀性甚高,正如書名副題所稱for the many, not the few,長存此心,資本主義仍有可為。

《拯救資本主義》書封(圖由聯經出版提供)
《拯救資本主義》書封(圖由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前行政院長;本文選自作者為羅伯・萊克新著《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轉年代,照顧多數人的福利,不是少數者的財富》所寫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