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從沒離開過政治!香港政權移交20年後,在地導演仍在尋找香港與香港人的定位

2017-06-14 16:40

? 人氣

陳果導演《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Udine Far East Film Festival with courtesy of Focus Film Limited)

陳果導演《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Udine Far East Film Festival with courtesy of Focus Film Limited)

今年是香港政權移交20年,隨著政治、社會狀況的改變,也掀起電影產製的劇烈變動。2017台北電影節特別開闢「亞洲稜鏡:香港進行式」單元,由陳果導演1997年的作品《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領軍,放映多部香港作品,無論是梳理歷史、重返社運現場、捕捉當下的生活樣貌,皆是透過純粹的香港觀點回應自身的變化。台北電影節更邀請香港導演兼影評人舒琪等多位影人來台交流,於7月1日下午三點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焦點對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果《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領軍,台北電影節「香港進行式」述說社會變遷下的個人故事

《香港製造》是陳果導演「九七三部曲」之首,堪稱20世紀末香港獨立製片傳奇,素人演員、極簡團隊、極低資金、過期底片拍攝,以創意克服有限的資源,成就一部風格獨特的傑作,也為陳果拿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原著劇本、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與最佳導演。廿年後,修復版重登大銀幕,中輟廢靑、弱智少年、癌末少女無望的生命依舊在銀幕上奔逐,對照當代,仍然令人震動。

黃肇邦導演《伴生》,(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黃肇邦導演《伴生》,(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甫年過三十的新銳導演黃肇邦,以紀錄片《伴生》大膽觸碰華人傳統避談的臨終議題,自去年12月正式上映,引發熱烈迴響,至今仍放映不輟,受到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年度推薦,這次將在台北電影節舉行國際首映!鏡頭之中,有人因不忍父親飽受病痛折磨,祈求父親早歸天家;有人因長期照顧患病父母而心生壓力,渴望出口;有人因母親健康惡化,反而拉近距離。影片不一味歌頌親情偉大,不高談闊論生死意義,誠懇展現兩代牽絆裡的脆弱、無奈和自省,感人至深,觀者無不淚眼相對。

香港導演兼影評人舒琪紀錄片《董培新與我》,(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香港導演兼影評人舒琪紀錄片《董培新與我》,(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香港導演兼影評人舒琪拍攝的紀錄片《董培新與我》,記錄香港插畫第一人董培新的創作生涯,他是漫畫家蔡志忠的偶像,自詡「一生人畫了三世畫」,除了創作無數小說封面、電影海報、報章插圖,也將金庸小說繪成大型水墨畫。舒琪遠赴溫哥華與他促膝詳談,不只聊創作生涯,也談及他對小說文字的細膩解讀如何轉化成畫作,帶領觀眾看見大師技藝背後的講究。

羅恩惠導演《消失的檔案》,(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羅恩惠導演《消失的檔案》,(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近年香港獨立電影不約而同的碰觸社運、政治與歷史的敏感題材,試圖尋找香港與香港人的定位,或是緬懷,或是省思,或是警世。羅恩惠紀錄片《消失的檔案》敘述1967年,香港工人罷工引發「反英抗暴」,如今在政府檔案卻只有21秒的影像。今年適逢「六七暴動」五十週年,導演歷經數年時間,訪問親歷暴動的各方人士,揭露周恩來對暴動的指導,更映照出中共與香港延綿至今的複雜糾葛,企圖抵抗官方記憶,尋回真正的香港1967年。《消失的檔案》目前在香港以社區放映的形式巡迴,眾人搶看的熱潮,有如去年《十年》的盛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