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對高教深耕計畫的期待

2017-06-02 06:40

? 人氣

作者認為高教圈的教師,當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如何面對進入大學的新一代,然而教學成效的關鍵在於老師;能了解學生學習困境的,也正是第一線的老師。因此,在未來的深耕計畫,若真要達到功效,教師的協助必須第一優先。(取自Pixabay)

作者認為高教圈的教師,當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如何面對進入大學的新一代,然而教學成效的關鍵在於老師;能了解學生學習困境的,也正是第一線的老師。因此,在未來的深耕計畫,若真要達到功效,教師的協助必須第一優先。(取自Pixabay)

台灣的高教仍在轉折點;前此的頂大計畫被質疑重研究輕教學,教卓計畫被批評校校無特色,技職體系被質疑被升學主義綁架。新政府執政一周年,深耕計畫的出台,大家應該都各有期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所公布的簡報中,我們看到發展學校特色、落實教學創新、提升公共性、善盡社會責任等架構,儼然想解決前此高教出現的癥結問題。近日的新聞發布,更看到深耕計畫的一個亮點:將教學定調為所有大學辦學的核心。

大學不能說不重視教學,但以前的頂大計畫因為研究是尚,強調3I論文(SCI、SSCI和A&HCI論文),教學很難成為教師的心力所在。其他學校,則因為升等制度被論文綁架,縱然教學有其要求,但研究的壓力,仍然壓縮教師關注學生的時間。

深耕計畫此時的出現,將教學拉回主軸,無疑是台灣高教的新救贖。

但說實在地,在高教圈的教師,當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如何面對進入大學的新一代。他們也不是不聰明,但翹課者多、聽課者少,睡覺及掛在手機者更是常態。加上對學術的興趣不高,與教師養成訓練所學南轅北轍,教師常有傳承者誰的疑問。

這樣的大環境,常常讓老師不知如何措手足!資深的只能提示新入行者,一班只要4、5個能眼睛發亮,於焉足夠!但這真是台灣不能解決的魔咒嗎?我們難道對其他更多的學生,不能有些使命感嗎?

衡平而論,大學真的了解現在的學生嗎?單親、打工、工作與學位之間的徬徨、手機裡的迷茫世界,在在抽離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他們的興趣到底在哪裡?甚麼才是提升他們學習成效的藥方?這恐怕都是教師急迫想了解的事。

教學成效的關鍵在於老師;能了解學生學習困境的,正是第一線的老師。也因此,未來的深耕計畫,若真要達到功效,教師的協助必須第一優先。但這可能要追問,教育部及學校有沒有確實及定期掌握教師碰到的困境及需求,並提供了適切的協助?

偏偏最近高教有些令人憂心的發展。有的學校緊縮系所經費、猛砍圖書館預算等等,種種省錢的思維,正在敗壞我們的高教體系。為了省錢,教師已變成陽春教授,剩一張嘴巴;加上少子化危機,教師有著朝不保夕的危機感,此時此刻,教師可真難為!

此時此刻,也是觀照大學有無理念及願景的時刻。最近,筆者受邀參訪幾所學校,看到部分大學企圖打破現有體制,開展創新教學的可能性。有學校更計畫擺脫工業主義的傳統培育方式,提出由匠到師,將技術、知識與公民素養三螺旋纏繞,具前瞻性的人才培育計畫!這代表有心者仍在,讓我們看到未來大學的典範正在出現,我們的高教仍有希望。

教育部應該透過深耕計畫,主動發掘有理念、有前瞻性計畫的學校,給予相應的協助,然後監督學校依計畫推動。計畫好、有成效、能持續、具前瞻性等必須是深耕計畫的觀察所在。

若是有心辦學、對教育有理念,自然會從自己的學生了解開始,視學生的差異、發掘學生的潛力及特質,掌握學生的學習困難,協助老師擬定具前瞻性的培育及輔導計畫。

要看出有無辦學理念及良心,委員的遴選要慎重;教育理想、經驗、眼光、正直等條件必須強調,利益衝突及迴避條件都必須嚴格限定,以免產生爭議。

20170202-SMG0045-008-成功大學畢業生。(資料照,取自成功大學學務處網站)
作者認為,教育部應該透過深耕計畫,主動發掘有理念、有前瞻性計畫的學校,給予相應的協助,然後監督學校依計畫推動。(資料照,取自成功大學學務處網站)

為了協助委員看出學校辦學端倪,教育部必須提供足夠的資料,讓委員完整掌握。資料的提供必須歷時性。歷年趨勢分析,很容易看出學校是不是有心辦學,舉例來說,教師需要各項相關資源以支持教學與研究,如果學校近幾年突然經費減少,即可看出問題所在。

這應該就是「深耕」的意義所在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追求的就是永續性的人才培育!如果學校有心辦學、有辦學理念,縱然學生少,政府也應該盡力協助!如果學校沒有理念、無心辦學,何必浪費民脂民膏?

*作者為世新大學前校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