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機食品一年產值超過40億,在台灣卻難以推動?原來背後充滿了農民的心酸

2017-05-28 08:30

? 人氣

至2017年3月,全台有機農戶為2969戶,占所有農戶的0.3%。台灣地區耕地面積為79萬公頃,其中有機耕種面積6939公頃,雖然相較於過去,投入的人數及耕地逐年趨升,但有機耕地的規模仍只佔總耕地面積的0.8%。

現前主流的耕作方式稱為「慣行農法」,意指以科技為基礎,促使農作物增加產量、具抗病力、成長期短的耕作方式,透過施行化學肥料、殺蟲劑、農藥與大規模灌溉系統所嚴格控制的環境下,使作物獲得穩定的生長。這種優化農作物的生產方式,有其時代背景與精神,是為了因應人口劇增帶來的糧食危機而誕生的解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慣行農法解決了糧食問題、降低了飢荒的危機,卻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造成土地及水源等環境污染,甚至帶給耕作者身體疾病,而作物的農藥殘留也影響食用者的健康,逐漸引起大眾對於耕作方式的反思,「有機農法」因而興起。

直至2017年3月,全台農戶約77萬戶,有機農戶為2969戶,占所有農戶的0.3%。台灣地區耕地面積為79萬公頃,其中有機耕種面積6939公頃,雖然相較於過去,投入的人數及耕地逐年趨升,但有機耕地的規模仍然只是總耕地面積的0.8%。台灣市面上可見的農產品大多仍由慣行農法所提供。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Organic Monitor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2013年有機食品產值達46.8億元,有機食品的通路越來越多,從原本只能在專賣店購買、到現在大賣場及超市也能見到有機農產的身影,可以了解有機農產在台灣確實有其市場需求。

但為什麼台灣的有機市場逐年攀升,有機的耕種規模卻仍處於少數呢?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玠廷觀察,有兩個主要的現實考量:

一、台灣耕地零碎且面積偏小,有些耕地即使在規劃隔離帶後,仍屬易受鄰田汙染的高風險群,難以順利轉作。

二、相較於政策,大眾對於「何謂有機」未達成共識,究竟是要追求「結果」的零檢出、還是要求生產「過程」的環境友善?都是推動有機的難題。

在實際執行上,陳玠廷表示,農民想要轉作有機面臨幾個主要的困難:成本較高、新進農民尋找通路不易、以及鄰田污染。在農產品項部分,陳玠廷表示,台灣的有機稻米及蔬菜的技術成熟,但有機水果規模仍較小,因台灣緯度關係,易受氣候影響及多病蟲害,作物生長期也較長,因此較少人投入栽種。

農委會有機農業科科長賴明陽表示,針對收入部分,政府提供環境補貼去支持有機農民減少轉型風險。銷售部分政府則努力提供不同管道,例如:推廣校園有機午餐、軍隊及公家機關。另外一塊則是在批發市場推行「預約交易」的方式,例如:團膳想批發有機食材,但很難一一找到個體農戶,就通過批發市場去協助產地端的連結、做產銷媒合。既有的有機農夫市集、有機專櫃也是持續進行推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