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情緒、表演和演員

2017-05-14 06:50

? 人氣

演員研究自己,其實是因為對他人有興趣,了解自己之後,推己及人,同理與解讀他人的情緒,進而溝通調整。(資料照,林韶安攝)

演員研究自己,其實是因為對他人有興趣,了解自己之後,推己及人,同理與解讀他人的情緒,進而溝通調整。(資料照,林韶安攝)

波蘭名導演 格熱戈日·亞日那(Grzegorz Jarzyna)十月份要在中國創作《鑄劍》這齣戲。這是作家魯迅的名作,有著三顆頭在煮沸的鍋裡互相搏鬥、舞蹈游動、嘻笑唱歌的奇幻場景:眉間尺的頭和楚王的頭,互相咬住難分勝負。晏之敖拔劍自刎,以頭顱助戰眉間尺,兩人頭顱终於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眉間尺的頭顱在開水裡做各種各樣的舞蹈、游動,甚至對著國王嬉笑、唱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故事本身就很精彩,又有波蘭和中國的跨文化創作,令人期待。不過,本文的重點,不在跨文化劇場和改編,主要是5/10剛剛發布的甄選要求,引發了筆者想來談談情緒、表演和演員關係的想法。

甄選內容很有趣,公開對表演藝術科系19-25歲的學生招募,要應徵者選擇一個情緒主題,然後用肢體和戲劇行為表達出來。這些情緒包括:恐懼、忌妒、仇恨;憂鬱、絕望、渴望、驚喜、擔心、反諷、無知、冷漠、無聊、愛、關懷、滿意.......等。

這樣的情緒甄選很常見,但要做得好並不容易。筆者看來,一個優秀的演員,對於情緒要具備以下能力:

1. 能夠仔細觀察和分辨自己的情緒,推己及人,同理解讀和修正。

2. 對於誘發情緒的認知思考和事件之間的關聯,要喜歡深入探索。

3. 對於情緒激發出來的生理、非語言狀態,有持續的觀察和揣摩。

如此一來,演員才可能長期對各類角色拿捏優質表演,而不僅靠舞台上的一時激動、一時吶喊、本色表演。

要符合甄選條件裏提到的,選擇一個情緒主題,然後用肢體和戲劇行為表達出來,演員需要從經典劇本中挑一個片段和角色或自己編寫,成功與否,在於他對情緒和人性有多細膩理解,之後才是技術層面的表達/表演能力。

當然也許有人好像什麼都沒多想,天生就會演,什麼情緒角色都演得好。以我個人觀點來看,所謂的天分,只是個人對情緒和人性有較多的敏感度,並願意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和揣摩修正。而所謂的訓練,就是在後天的場域中,完成上述知識的灌輸和體驗。

那麼,演員可以怎麼從演出的需要和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各種情緒,然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劇本片段和角色呢?又要用怎樣的肢體和戲劇行為表達呢? 以下提供一些心理學方面關於情緒的參考知識,我們再從戲劇表演的角度去觀看。

紙風車劇團透過舞台劇,讓青少年了解毒品的危害。
演員可以怎麼從演出的需要和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各種情緒,然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劇本片段和角色呢?(資料照)

認知心理學家 Lazaeus歸納了15種情緒和相關的核心關係主題如下。(當然,不同心理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情緒促發的原因有不同的見解。你也可以去研究更多。)

憤怒:對自己以及相關事物有所貶抑的攻擊

焦慮:面對不確定威脅

驚嚇:面對立即、具體、壓倒性危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