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台灣劇場史的荷西

2017-04-13 06:50

? 人氣

幾天前的一個深夜,獨自從桃園搭長榮客機到巴黎,再轉法航到馬德里,飛機降落時間是當地早上七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次登臨斯土,從機場到下塌的旅館,沿途陽光和煦,成行成列的路樹枝椏乾枯,尚未長出新芽,意味著初春雖至寒意猶存。馬德里接下來的幾日天氣晴朗,愈往南愈熱,但早晚溫差仍大。對從未來過的西班牙,陌生中有幾分似曾相識,也許是城市景觀與河流、原野和其他國家遠觀都很相近的緣故。不過,比起英倫與歐陸幾個大都會,馬德里市容顯得蕭條,生活步調也慢。

十七世紀初期的西班牙跟荷蘭一樣在台灣「插旗」,但都非他們的第一志願,只是在尋求最接近中國的海岸、島嶼不可得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甚至是恐怖平衡的結果。西國在荷蘭治理南台灣(1624)之後兩年,也佔領尚未開發的北台灣,以與巴士海峽一水之隔的西屬呂宋島互為犄角,讓美洲到東亞的航線暢通,並作為前進中國的基地,荷西後來皆從現代史的東亞鍛羽而歸。福爾摩莎(Formosa)因荷蘭廣為人知,知道西國艾爾摩莎(Hermosa)的台灣人就寥寥無幾,連台灣重要古蹟紅毛城,「開基祖」原是一六二八年西國興建的聖多明哥城,後被荷蘭人摧毀、重建,現在的人只知道「紅毛」的「城」,看起來西國經略台灣顯然比荷蘭更不「用功」了。

對荷西在台灣的研究,日治時期即已展開,國人之中,曹永和堪稱開台第一人。近四十年以降,台灣學界精通古荷蘭文的學者開疆闢土,對荷蘭時期的研究加深,成績斐然,儘管台灣的大學沒有一個荷蘭語文系。弔詭的是,單單設西班牙語文系的大學就有四所,而且多有幾十年歷史,也培養不少西語人材,但多拼經濟、拼外交去了,幾乎無人投入西國在北台灣的研究行列。這二十多年,幾位先行者──尤其是台大外文系的西藉教授鮑曉鷗(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本國學者李毓中等人的努力下,西國在台灣北部、東北部(噶瑪蘭)朦朧的行踪慢慢開朗。據李教授的調查,西文的台灣史料保存於塞維亞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馬德里的皇家歷史學院、聖.羅莎里歐省份檔案館、外交部總檔案館與國家圖書館,另外,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國家檔案館和近郊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以及墨西哥的國家總檔案館,皆有許多重要資料。

現今荷西時期的台灣研究多偏重十六、七世紀的東亞國際競逐、殖民地利益與宣教活動,藝術展演不是優先次序。事實上,長期以來的台灣戲劇,也不理會荷西,一方面台灣戲劇史原來就是冷門中的冷門,屈指可數的學者專注清領、日治與戰後的台灣戲劇,猶有未逮,何暇顧及荷西時期?就算有心,因為語文與史料的限制,也無計可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