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數十年前的台灣是國際上的科技龍頭,現在卻得面臨慘澹代工命運?

2017-04-11 12:09

? 人氣

科技部長陳良基強調政府必須守住人才,才會有發展機會。(蘇仲泓攝)

科技部長陳良基強調政府必須守住人才,才會有發展機會。(蘇仲泓攝)

科技部長陳良基剛上任時,就提出了台灣科技「三箭」: 打底基礎研究、深根創新創業、與科學人才要連結世界 。 其實這三箭,也悄悄的道出近年台灣科技隱含的最大問題。人工智慧、VR、大數據、區塊鍊不斷發展,台灣科技雖有一定的水平,卻仍不足掌握最新技術、躍上國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題出在哪?為何數十年前的台灣是國際上的科技龍頭,現在卻慘面臨代工命運?

答案,就讓業界的台灣創業家協會趙式隆與現任科技部長陳良基告訴你!

政府必須守住人才:有了人才,所有發展才有可能

「部長,我想請教您打算在執政初期做出什麼政策呢?」現任台灣創業家協會趙式隆這麼問。

「首先我們得認清事實,台灣有問題」科技部長陳良基無奈的說。1970 年,亞洲四小龍成形了──韓國、台灣、香港與新加坡。當時借助農業與輕工業的力量,四國一舉發展密集型產業,得到相當多的外資投注與技術。香港與新加坡當然不用說,他們以當時累積的資本與技術為跳板,成為現在的貿易大國。

韓國即便比較晚,也算是出頭了。早在 2014 年,他們的總生產值就已經達到世界排名第 13 名。

過去,科技讓台灣得以引以為傲,然而陳良基卻點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各位要知道,現在所有的技術都在往前延伸,已經碰到科學發展的邊界了,政府應該要協助現有產業推開邊界,將台灣的科技拉到最尖端。」

這個邊界不只是跨越水溝就行了,而是政府得讓企業具有跨越海溝的能力

「而跨越呢,當然要有人來跨越。所有策略的根本都源自於人」陳良基認為,人才是讓台灣跨越現在困境的唯一解方。不論是短期長期人才,政府都希望有更多人能進到科技領域工作,或是簡單的了解科技是什麼也好。

「例如像現在的科普!就是一種培育長期人才的方式。」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投入「推廣學術」的領域,例如有人就在做科學知識的普及,將繁雜的學術簡化成簡單的讓社會大眾理解。即便不能成為專家,也讓所有非專業者對科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就是長期人才的培育。

陳良基也提到,我們也得盡快想出短期策略讓台灣快速晉升。「從前在教育部工作的我,很重視人才。我們現在打算挖角過去我們沒發現的專家,擴充台灣的知識領域。」假設台灣要學習無人車技術,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人送到國外學習。唯有在那個環境裡,你學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且具有操作面向。

「我們打算把 40 歲以下的博士人才送到國外,他們可以利用自己深厚的學術基礎累積實作經驗」他也提到,這個社會其實對於博士生並不友善。大眾常常會認為博士想法非常死板,只會侷限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可是你要想想看,美國矽谷的人員各個都是博士出生,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兵跟人家的將打!」除了學習之外,送出去的這些人也代表了台灣門面,即便沒有學習到高深的技術,他們也可以在當地拓展台灣科技界的社交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