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觀點:連勝文能贏的成分與選民成分大不同

2014-11-05 09:24

? 人氣

台北市選民結構已經超越藍綠,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連勝文還是依照傳統思維打選戰。(資料照/吳逸驊攝)

台北市選民結構已經超越藍綠,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連勝文還是依照傳統思維打選戰。(資料照/吳逸驊攝)

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民調自被提名以來,一直落後無黨籍的柯文哲,立法院院長樂觀評估:『連勝文能贏的成分太高了』,主要論述重點依舊是藍綠基本盤,加上國民黨基層組織動員的能力。當然王金平發言主要是拉抬一路下滑的連勝文選情,但台北市選民成分就如同王院長眼中的能贏成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2年台灣身份證取消省籍改出生地,那一年領取身份證今年滿35歲,35歲以下公民數佔整體選民約30%。而在人口零成長下,每四年新增新公民數約10%,而每四年減少的公民數也約近10%,所以一加一減每四年公民數成份變動約20%,三屆下來整體公民數的內容有高達60%的成份差異。

35歲以下選民,是網路鄉民PTT成長的一代,資訊取得透過網路改變過去餵養式新聞,例如陳為廷在立法院嗆蔣偉寧一事,PTT與實體媒體觀點出現南轅北轍,這族群人口數越來越多,正是讓傳統媒體逐漸走下坡的原因。

1990年國大選總統出現主流對抗非主流,非主流出走籌組新黨,1996年首度民選李登輝打出本土政權對抗外來政權,2000年宋楚瑜出走,為團結宋楚瑜與連戰出現泛藍,對立面就是泛綠,台灣進入首度政黨輪替也掀開藍綠對抗的年代,2004年是藍綠對抗的高峰點,2004年之後藍綠成為族群動員的圖騰,2008年馬英九主打台灣讓台灣並非是民進黨的獨享專利,藍綠對抗雖逐漸下降,但依舊盤旋台灣上空揮之不去的噩夢。2012年蔡英文提出三中(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以階級動員替代族群動員,並沒有成功。2013社運、2014學運是挑戰馬政府執政下,低薪、高物價、高房價、青年失業率等問題,階級問題十分突出。假如柯文哲勝出只能代表解構藍綠問題而不是建構。

台北市階級問題已經超越藍綠,柯文哲以無黨籍軍公教背景參選,國民黨連勝文權貴標籤無法拆除,更加凸顯對立。從歷史的脈絡可見藍綠逐漸走下坡,而國民黨正逆勢操作藍綠對抗,激化藍綠對立,從傳統媒體式微與網路新媒體興起,連勝文選擇站在逐漸走下坡的傳媒這面砸大錢買廣告,傳統組織動員,今年更是國民黨幾大家族與資深議員交棒給家族其他親人接棒,在低知名度下自顧不暇。

王金平院長以十五年前的藍綠結構分析今日選情,來詮釋民調落後15%-20%依然能贏的成份太高。忽視這六年來台灣社群FB的人口增加,忽略這二年來的社會各種運動的影響力,輕視年輕人已經累積改變現狀的力量(人口數)。看來王金平認為連勝文勝選的成份與民調中的成份果然大大不同。

*作者為未來事件交易所執行長、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TANFREL)秘書長、亞洲自由民主選舉觀察組織 (ANFREL)國際觀察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