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新國富論》暗示華人取代歐美成為世界強權?

2017-03-18 06:50

? 人氣

瓦特在1776年改良蒸汽機,此後就開啟工業革命的紀元。(取自維基百科)

瓦特在1776年改良蒸汽機,此後就開啟工業革命的紀元。(取自維基百科)

哈佛大學歷史與經濟學教授藍迪斯(Landes, 1924-2013)在1999年出版《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臺灣書商為它的中譯本撰寫簡介:「過去六百年來,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幾乎全在歐洲;但在廿世紀以後,這項平衡開始轉移到亞洲諸國。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得天獨厚,有驚人的成長?許多國家卻一直在貧窮中掙扎?答案就在這本重要的劃時代巨作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到「平衡轉移到亞洲諸國」似乎讓華人雀躍不已了!所以,我們持續看出版商的陳述:「藍迪斯斷言,西方諸國早年藉著注重工作、知識,與充滿活力的開放社會相互作用,導致生產力增加,創造出新科技,習慣於追求改變。今天,新的經濟強國遵從幾乎相同的途徑,得到權勢;動作緩慢者則無法複製此一決定性的成功公式,而功虧一簣。」

臺灣是注重工作、知識,與充滿活力的開放社會?

《新國富論》是近代經濟文明發展史,全書特色是作者加入許多規範性(normative)評論,而非僅止於實證性(positive)敘述。作者分析地理與氣候因素導致各民族經濟發展的先天性區隔,更引用德國社會科學家韋伯(Weber, 1864-1620)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再衍生主張新教與猶太教鼓勵注重工作、知識,與充滿活力的開放社會,促成近代西方文明的富強。

《新國富論》分析東、西方學者已經熱烈討論的問題,例如,為何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為何日本得以趕上西方工業文明?為何亞洲四小龍得以快速成長?藍迪斯重提其他學者已經提出的模仿與制度移入(透過殖民)因素外,也提出一個嶄新的有趣論點:華人與日本人使用筷子用餐,因而訓練出高度的手工靈巧度,在精細裝配的生產線上發揮作用。這個特性成為東南亞國家跨入工業化的契機,而有別於南美洲等相對落後地區。

《新國富論》共廿九章,藍迪斯在最後一章強調:我們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獲得的最大啟示是,文化決定一切。(原文:“If we learn anything from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that culture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在p.516)事實上,這個結論已經隱含在第十四章「為何十八世紀的歐洲發生工業革命?」(Why Europe? Why Then?)的內容中。因為我認為中譯本沒有將工業革命的精髓闡述清楚,我利用下文分享我對第14章的解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