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把工作當敵人?別拒絕承認,反覆問「這是不是我想要的」,就是不想要…

2017-03-13 16:58

? 人氣

總是有人會對你說:「我很像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接著他會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嗎?」。想想看每當你碰到這樣的對話時,你會回應什麼?!你是會跟對方說,「那就換工作啊!」,還是你會說:「我也是這樣!」。我們把生活中能夠透過做否些事情,換取回實質收穫的任務,稱作工作,工作有可能是需要大量勞力的,也可能是需要大量心力的。

勞力與心力的差異在於,有些工作是重複一直在做的事情,你在這種工作型態下,可能常常會不需要花什麼心智資源,但一整天下來你的手腳可能很疲累。而需要心力的工作,你可能不會動手動腳,但你需要花時間想,在腦海組織,在腦海中安排,只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是持續完成某件一直需要被完成的事情。但不論什麼類型的工作,你依然會仇恨你的工作,你依然會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這是我人生該做的事情嗎?而我們也往往忽略這些問題在我們內心帶給我們的殺傷力。因為持續地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嗎?」,事實上就是預設了自己當下的狀態並不是自己期望的,當然活在非自己期望的生活中,你很難擁有安適穩定的心境,更別說依靠著這些生活中的穩定基礎,尋找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數人會以為自己在內心問出這個問題,「這就是我想要的嗎?」,是因為工作的樣貌與自己想要的並不相稱,但大多數時候,這個問題的背後動機可能是一個習以為常的自我懷疑,我們習慣性地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習慣性地不信任自己的決定,對於自身狀態與渴求缺乏覺察。至於為什麼不信任,或許是過往的經驗如此,也或許因為工作中大多數事務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所以無法判斷自己是否貢獻了什麼,也無法判斷自己的存在是否具有重要性,或是不可取代性,因為自己是否重要是否有價值,都是我們之所以活著,滿足自己內心世界的重要依據。

那我們為什麼會把工作當成敵人呢?原因在於我們對於工作這件事情充滿了恨意,我們不覺得工作是否在我們內心的生活世界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覺得工作剝奪了什麼,或許是心力、或許是時間、或許是體力、也或許是人與人相處的和諧。

工作在實質以外,我們會在內心對這件事情形成某種契約的概念,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心理學家施恩(E.H.Schein)提出的,廣泛地稱將心理契約作為:「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穫而提供的一種相互的配合。」

當你去工作時,你會對於自己所奉獻的自然形成某種對價關係,你可能認為自己做這些事情,就該獲得多少收穫,而反觀你工作的單位,也會有聘請你時需要你做的事情,而他們也會對於這些需要做的事情有一種基本對價關係的想像,而個人與組織之間會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也就是一種內心的承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