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學術圈的「除之而後快」或「哀矜而勿喜」?

2017-03-11 06:40

? 人氣

作者在文中指出疑似將碩士論文結果變造再投稿到醫學期刊的案例。圖為台大教授黃光國、政大周祝瑛教授、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1月4日召開「論文掛名事件與台大的未來─台灣學術論文造假幾時休?」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在文中指出疑似將碩士論文結果變造再投稿到醫學期刊的案例。圖為台大教授黃光國、政大周祝瑛教授、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1月4日召開「論文掛名事件與台大的未來─台灣學術論文造假幾時休?」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行為決策與價值判斷的光譜

法律、倫理、規範、道德、情操,是一串連續的漸層光譜。在不同的時代、區域、學門領域,界定不當學術行為(academic misconduct)的紅線隨之挪移。這串連續的行為決策與價值判斷光譜,看似充滿緩衝空間,卻往往因為一念之差,成為永遠擺脫不去的噩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所揭露的大學校長爭議案例,已經在多年前被教育部與相關大學用「不違背學術規範」結案。以台灣當前的學術規範默契,將中文著作翻譯或改寫成英文,或將曾經貢獻部分內容的碩士生除名,被認定違反學術倫理的可能性極高。但在過去,這種行為很普遍,所以,教育部與各大學採取「不溯及既往」的處理原則。

我原來計畫討論的範疇不包含這類案件,原因如下:第一、類似案例很多,若科技部與教育部明文宣示類似案例違反學術倫理,將付出可怕的處理成本;第二、當事人將研究結果(尤其是十個表格內容)忠實地傳達碩士論文與高雄師大學報表達的結果,沒有變造研究成果行為;第三、當事人透過在Tourism Management的發表,目前已經被引用超過24次,引用者包含國際知名期刊與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專書。

因為讀者提供,我才穿插討論之,原因如下:第一、此案例證明《高雄師大學報》的學術品質不輸給國際的SSCI期刊,或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第二、選擇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或發表在被學術界膜拜的SSCI期刊,這是台灣社會科學研究者永遠面臨的決策難題;第三、政大國貿系郭教授的文章在試圖發表在國際期刊的過程中,就受到經濟學人的報導,卻也導致國內媒體完全忽視之。

也就是說,這篇因為讀者提供,而意外出現的案例,提供生動的案例素材,可做為我持續討論學術文化與制度的議題。很遺憾的是,這篇文章被有心人列印,再郵寄流通,我個人也是收件人之一。

類似案例很多,很多,但為何唯獨這個案例被多次檢舉?可能原因之一是當事人盡職於校務,因此開罪他人。就我所知,當事人正在打造一所台灣最有特色的教育機構,卻被十年前的一念之差綑綁至今。

「哀矜而勿喜」!「除之而後快」?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以上是「哀矜勿喜」成語的由來。

詳細的典故是如此。孔子的學生之一是曾子,曾子的學生之一是陽膚。陽膚被任命擔任典獄官,便去向曾子請示為官之道,曾子說:「上梁不正,民心與道德淪喪很久了!如果查出犯罪案情,就應當同理心去哀憐涉案人,不要因為破案而沾沾自喜。」原文「如得其情」的「情」代表實情,也隱含情理與惻隱之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