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觀》是傳遞訊息還是製造恐慌?311大地震六周年給台灣媒體的反思

2017-03-04 06:40

? 人氣

311大地震後,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被海嘯破壞四散的房屋和汽車。(維基百科)

311大地震後,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被海嘯破壞四散的房屋和汽車。(維基百科)

日本是一個很有趣的民族,盡管他們天然資源匱乏,同時又充滿天災,但他們對於災難特別地敏感,從每次災難前的預想,或是發生之後的反省,都會從中學到教訓,因此在法令與政策上,都會因應可能發生的災害或是已發生的事故進行修正與更新,而這或許和媒體所帶頭建構的「災難記憶」有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下星期就是東日本大地震屆滿六周年的日子,或許可以從這六年的媒體觀察中看出端倪,事實上不只是311前後日本媒體會大量製作有關於災後重建的相關專題,在平日的媒體報導中,對震災的相關新聞報導也多有著墨,之所以如此,或許與「媒體」自身定位與想像有關,因此,本次的「媒觀編輯室」想與大家一同思考,媒體在災難與國民記憶當中扮演的角色。

其實,媒體在災難事件當中,既是訊息傳遞者也是監督者。作為訊息傳遞者時,媒體必須傳遞給民眾有用資訊,並避免引起大眾恐慌,同時保障受難者及其家屬之基本人權。而作為監督者,媒體則必須報導有關當局,在災害發生時的相關政策與措施,是否違反公共利益,及災害結束後的相關措施是否得當。

在上述的新聞倫理當中,日本媒體絕對扮演很好的訊息傳遞者。在東日本大地震時,可以觀察到日媒報導:冷靜、沉著、不引起大眾恐慌、沒有侵入式採訪,最重要地,傳遞了有用的資訊等。然而,日媒卻未必扮演良好的監督者,舉例來說,首先是廣告預算的壓力,日媒可能同時面對福島第一發電廠、東京電力公司與安倍政權的廣告預算要脅;其次,日本記者多有同業(如記者俱樂部)壓力,讓他們不敢「有力」的監督政府。如上述的諸多問題,無法在本文中一一列舉,然而若要做綜合評比,日媒在報導災難新聞時雖然稱不上一百分,但是至少及格。

明仁天皇與美智子皇后探望311大地震的災民。(美聯社)
明仁天皇與美智子皇后探望311大地震的災民。(資料照/美聯社)

反觀台灣,媒體在災難新聞當中若要從「訊息傳遞者」與「監督者」進行評比的話,到底會拿到幾分呢?或許閱聽人們自有公斷,但是有幾項觀察可以向諸位讀者們報告。六年前東日本大地震時,媒觀就收到不少在日本的台灣留學生投訴,指出台灣媒體,在報導東日本大地震時,不論在主播的播報口氣,還是畫面與配樂上,都過於恐慌,以至於讓留日學生,收到不少來自台灣家人與朋友的「過度」關心,讓他們不堪其擾。這樣的跨國投訴,點出台灣媒體在報導災難新聞時的問題:傳遞資訊時夾帶恐慌是否合適?

這樣的問題意識,是媒觀成立「草根監督觀察團」的重點之一。「草根監督觀察團」監督了「澎湖空難」(2014年)與「美濃地震」(2016年),儘管媒體已經啟動自律機制,然而民眾在回饋問卷中仍指出:媒體在報導時仍會煽動情緒與訴諸感官,同時訊息過於單一,也無法傳遞有用資訊,並對傷亡者與家屬不甚尊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