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產業政策的台積電謬誤

2017-03-03 06:20

? 人氣

蔡英文綠能科技創新產業政策發佈記者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蔡英文綠能科技創新產業政策發佈記者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新政府上任後,馬不停蹄地提出各項產業政策,試圖拉抬低迷的景氣、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然而,四加二加二的政策還沒實現,沒過多久旋即又加上半導體產業,成為四加二加二加一。政府對於政策的調整可說是一則一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政府願意順應產業的需求調整政策方向;憂的是,在短時間內旋即調整政策,可見政府並沒有周延的產業政策藍圖,否則豈會上路不久馬上改弦易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期以來台灣歷任新政府上台,無不推大力推動各項產業政策,希望帶動產業升級。從扁政府時代最為人熟知的兩兆雙星;馬政府的六大新興產業;蔡政府的四加二加二加一。想推動的產業從綠能、航太、觀光到生技,數十年來台灣的製造業結構依舊維持以電子半導體、機械與石化工業為主。

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是台灣最適的二級產業結構或許就是當前以電子半導體、機電以及石化工業為主,否則豈會十幾年來歷經金融海嘯而不衰。

另一點則顯示,產業結構沒有太大的改變,產業政策在台灣的推行成效顯然相當有限。既然產業政策的成效不佳,為什麼台灣的政府與人民還是大力支持產業政策,不只每屆政府的政見可見洋洋灑灑的產業政策,業者們也無不希望政府可以多一點支持與協助。

筆者認為背後的原因正是台灣人對於產業政策的「台積電謬誤」。由於台灣成功的在國際半導體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加上台積電近年來躋身全球前三大的半導體公司,其市值甚至進逼半導體霸主英特爾,因而讓政府以及人民對於過往半導體產業政策的成功經驗始終無法忘懷。

政府始終相信產業政策仍有希望複製過去在半導體產業的成功經驗,而人民也寄望政府有能力將台灣的產業再次帶往對的方向。然而其中便出現了謬誤的所在。6,70年代美援期間,伴隨著美國的技術援助計畫,電子產業最早的構想引進了台灣,爾後在政府的主導下陸續成立了科學園區,並由工研院陸續衍生出台積電以及聯電等半導體公司,加上引進創投制度、人才培育與稅賦優惠等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才是政府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之始所扮演的角色。

因此說穿了,台積電今日的成就其實和政府的產業政策沒有直接的關係,政府在當時並未獨厚台積電一家廠商,更沒有打造國家隊的設想。

何以見得?以台積電與聯電相比就是最好的對照,兩間公司同樣從事晶圓代工,同樣都是工研院衍生的科技公司,同樣在發展初期獲得政府資金的挹注。然而今日,兩家公司卻有天差地遠的營運表現。2016年台積電的營收是聯電的6倍之多。2017年台積電最新的製程已經進入10奈米量產,可望試產7奈米;聯電方才準量產14奈米製程。多數產業研究觀察家對於兩者的差距多認為起緣於65奈米製程。在這個製程節點上,聯電採用了IBM的技術授權,而台積電選擇自行研發。由於IBM的研發不順利,導致聯電在這個製程上開始落後台積電,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台積電選擇的策略是發展自主技術,而非如聯電採取技術授權。聯電此舉固然可以降低研發成本,加快量產速度,然而最大的風險在於缺乏自主的技術,仰賴別人授權的下場便是從此落後台積電的發展。由此可見兩家廠商競爭力的差距源於企業家的技術發展策略的選擇,而非產業政策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