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呼叫國發會─自廢武功了嗎?

2017-02-27 08:10

? 人氣

現在的國發會,是否還有重大財經政策的審查決策權?圖為現任主委陳添枝。(資料照片,陳明仁攝)

現在的國發會,是否還有重大財經政策的審查決策權?圖為現任主委陳添枝。(資料照片,陳明仁攝)

在一例一休造成國內撲天蓋地的紛擾之際,熟知國內財經體系者,大概都會有一個疑惑:國發會呢?為什麼之前既看不到國發會參與此案的把關,事後又看不到國發會出現「收拾殘局」?更深的疑惑是:國發會現在、及未來,到底要扮演什麼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以「血統」與傳承看國發會,確實是顯赫;從最早期的美援會、經合會、經設會到最後再改為經建會,其中又以經建會體制存在長達36年,時間最長、功能最強、貢獻最大,到2014年經建會才與研考會合併為國發會。

經建會在政府財經政策決策體制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重要到幾乎「一鎚定江山」;大大小小的財經政策、從中央到地方的建設計劃,都要送經建會,由經建會幕僚作好分析評估再送經建會委員會議審查,通過後再送行政院會─雖然不是最終決策單位,但實際上經建會委員會議中能夠無爭議、確認通過者,幾乎就等於政策已定,因而經建會曾被稱為「財經小內閣」。

過去經建會委員的組成,包括央行總裁、主計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交通部長、金管會主委、農委會主委、勞委會(勞動部前身)主委、行政院祕書長─其實就已經把內閣中,與財經事務有關的重要部會一網打盡了;而歷屆主委,不談早期的陳誠、嚴家淦、蔣經國等重量級政治首長,之後的俞國華、趙耀東、蕭萬長、徐立德、江丙坤等,也是政府財經體系重量級人物,財經小內閣之稱實非虛言。

但看看今日的國發會,理論上是由經建會、研考會合併,權利、責任該是更上一層樓;不過,修改勞基法推一例一休,影響經濟、產業、企業、甚至勞工等面相如此廣泛、影響如此深遠的政策,國發會,消失了。

推動前,外界只看到勞動部的身影,國發會似乎「高度尊重」勞動部職權,一例一休案是否經過國發會評估、審議?如果沒有,顯然國發會在重大財經政策上,已是局外人、被邊緣化了。如果有送國發會,為什麼這個為台灣重大財經政策把關一甲子的單位,竟會毫無警覺又乏配套措施,就通過這樣的議案?國發會對財經政策審查、把關的專業能力還在嗎?

而一例一休上路後,全國紛擾不堪,勞資與社會大眾同受其害,國發會出面救火、收拾善後了嗎?沒有,外界看到國發會上陣幫政策辯護,說一例一休增加製造業勞動成本僅占總營運成本 0.1%,說新制上路可提升勞工權益;然後「勸慰」企業說雖然企業勞動成本也因此增加,不過企業可採取調整勞動雇用或營運模式等方式因應,以降低衝擊,對企業整體影響有限。

過去,經建會不僅審查重大建設計劃、把關財經政策,經濟出大事,也要提出緊急對策、出面收拾善政。台海危機讓台股重挫,經建會火速提出國安基金護盤規劃;本土金融風暴發生,經建會確定應對的紓困與因應對策;金融海嘯出現,支撐經濟的消費券政策也是經建會規劃、執行。重大新制如全民健保、國民年金等,更是經建會一手擘劃推動。

國發會確實是該要能以更前瞻的眼光,負責國家長期的經濟、產業、甚至制度的規劃,不過,那不該是主要業務、更不該是唯一職責。經濟政策是最「現世報」,國發會對要推動的財經政策、經濟問題或危機的處理,該是責無旁貸,豈能涼涼作壁上觀?而「前瞻長期」規劃如果脫離現世,大概就成為「作文比賽」,除了堆積如山的規劃報告外,在現實經濟中,幾乎可以「忘了它的存在」。

而今,不論是政策決定前、政策執行後,國發會似乎淪為旁觀者,既難著力亦無意願捲入;撫今思昔,豈不愴悢!

看看國發會現在最重要的業務:5+2產業政策,滿是「仙氣」,其脫離現實與不食人間煙火程度,是過去經建會負責推動的政策中,就算不是唯一也是少見稀有就可知。如果國發會功能只剩下這個,那就直接裁掉,這種「作文比賽」的事,其實委託各財經智庫、研究單位作,一定可作得更漂亮、更天馬行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