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憶美麗島大審 施明德:我一生都在追求死亡

2017-02-08 21:34

? 人氣

在2017台北國際書展中,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針對美麗島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過往,與作家楊照進行對談。(陳俐穎攝)

在2017台北國際書展中,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針對美麗島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過往,與作家楊照進行對談。(陳俐穎攝)

「人不能決定自己如何出生,卻能選擇死亡的模式。」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1980年美麗島軍法大審期間,寫下長達6萬多字的「遺言」,並集結成書。而8日正逢泰源事件47周年,施明德與作家楊照進行對談,探討在那個不自由的年代,在生死與理想下的拔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個輕飄飄的時代,遺書與死亡已經太過遙遠。」在民主化的現代,我們很難想像,因為表達自己的立場,或是閱讀新知而鋃鐺入獄,但施明德前後因美麗島事件等政治案件入獄3次,因為集會遊行與組黨結社,換來了長達25年半的牢獄之災,這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封閉時代。

施明德最後遺囑。(取自陳嘉君臉書)
施明德在美麗島軍法大審期間寫下長達6萬多字的「遺言」,並集結成書。(取自陳嘉君臉書)

在美麗島事件的軍事審判庭上,不同於其他被告嚴肅的表情,施明德雙手插口袋,面帶笑容,如此一派輕鬆的神情,簡直不像是即將面臨生死關頭的人會表現出的態度。「終於有能夠選擇殉道的機會。」施明德認為,在那個當下,終於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怎麼能不開心」,並認為,「可以選擇如何死亡的人是最幸福的」。

施明德在美麗島大審時,不同於其他被告嚴肅的表情,面帶微笑神情輕鬆,對於死亡毫不畏懼。(維基百科)
施明德(中)在美麗島大審時,不同於其他被告嚴肅的表情,面帶微笑神情輕鬆,對於死亡毫不畏懼。(維基百科)

施明德出生於1941年,當時台灣為日本的領地,不僅經歷了二戰時期的轟炸,又經歷了228事件,也許是出生在那個時代的悲哀,施明德發覺,人無法自己選擇出生。「我一生都在尋找死亡的方式。」施明德表示,自己的一生中,都在追求著要用什麼樣子的死法,他認為殉道與殉情,是最理想且最有意義的死亡。

施明德最後遺囑。(取自陳嘉君臉書)
作家楊照認為,一般人都把「活著的明天」視作一種常態,施明德卻把「死亡的明天」視作常態,因而在美麗島大審期間寫下了長長的遺言。(取自陳嘉君臉書)

「人生有些日子、有些畫面永遠不會遺忘。」跟著台灣民主化一起成長的楊照對施明德經歷過的遭遇特別有感觸,他認為一般人都把「活著的明天」視作一種常態,而當時的施明德卻把「死亡的明天」視作常態,因而寫下了長長的遺言,這些文字中蘊含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與施明德對生死超脫的理念。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不教導孩子人性如此高貴的一面。」當楊照在與女兒探討美麗島事件時,得知現在的教育只教導孩子「事件」,而背後的意義卻隻字未提,讓他十分氣憤。他認為,在過去不自由的年代,人們為了追求民主努力奮鬥、思考、學習,而在民主化的當下,現在的社會卻「不思、不考、不想」,這使得人民無法判斷當政者的執政是否合理,不思考的情況下,可能讓得來不易的民主又被有心人奪走。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2017台北國際書展與作家楊照進行對談,楊照認為,不思考的社會將對民主造成極大的傷害。(陳俐穎攝)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2017台北國際書展與作家楊照進行對談,楊照認為,不思考的社會將對民主造成極大的傷害。(陳俐穎攝)

而施明德在演講中多次提到自己「活得太久」,也引發楊照的疑問,認為是否是因看到台灣社會目前的現象而有此種感悟。對此,施明德表示,在白色恐怖期間,就算「重刑求也不會露白」,委婉拒答了楊照的疑問,並表示「楊照自己心裡有答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