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的共識是誰的共識?

2017-01-22 06:20

? 人氣

此次年金改革者牽涉者眾,再加上有所謂信賴保護的爭議,且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所牽涉的權益更為廣泛,因此引發大規模抗爭。(資料照,蘇仲泓攝)

此次年金改革者牽涉者眾,再加上有所謂信賴保護的爭議,且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所牽涉的權益更為廣泛,因此引發大規模抗爭。(資料照,蘇仲泓攝)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原定21日、22日登場,但為了防範抗議行動,舉辦地點一改再改,總統府日前宣布,原本規劃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經過考量,會議改成22日全天舉行,並將2天會議濃縮為1天,且把原本安排的分組討論與分組結論報告、取消綜合討論部分。如此看起來,原本主辦單位規劃邀請250位代表,在僅有一天議程下,每人發言與討論時間有限,其代表性是否足夠?是否有形成共識的空間?相關代表是否淪為政府政策背書的工具?應值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所舉行的國是會議,反對力量並不強大

國是會議並非常設機構,也不具任何法定職權,其舉行目的乃是透過與各界溝通,讓相關政策與主張形成共識以獲得支持,類似政治協商會議。

過去歷年來大型國是會議,有李登輝總統於1990年舉行「國是會議」,1996年舉行「國家發展會議」及陳水扁總統於2003年所舉行的「經濟發展會議」。

而以上的大型國是會議主題主要聚焦在於憲改、凍省及解除「戒急用忍」,但其影響對象較不具體,且不具立即有感,遭受立即損害的族群人數很少,以致無法在會議中、會議外,形成強大的反對力量。

抗議活動是民主常態,不能視為洪水猛獸

20170119- 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記者會上午在立法院外召開記者會,除了強調是「假改革,真鬥爭」之外,也號召群眾22日前往凱道對年金改革國是會議表達抗議。(蘇仲泓攝)
抗議是一種表達民主意見方式,此為民主常態,過去無論是民進黨在野亦或各種學運運動,皆是透過各種抗議活動來達到其訴求的目標,怎能因執政後便將相關角色便予以轉換?(資料照,蘇仲泓攝)

此次年金改革者牽涉者眾,再加上有所謂信賴保護的爭議,且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所牽涉的權益更為廣泛,因此引發大規模抗爭。然而抗議是一種表達民主意見方式,此為民主常態,過去無論是民進黨在野亦或各種學運運動,皆是透過各種抗議活動來達到其訴求的目標,怎能因執政後便將相關角色便予以轉換?

政府當初對國道收費員的抗爭活動都能寄予同情,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並給予專案補償自救會抗爭期間的餐費、車資、失業損失、心靈創傷等,政府為何不能對這些軍公教相關團體能多點同理心,卻頻頻以洪水猛獸視之?

國是會議是政府溝通的橋樑,還是背書工具?

2017-01-08-年金改革南區座談會議-場外軍公教團體抗議02-取自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臉書
政府日前於北、中、南、東分區會議前所公布的改革構想與備選方案,許多論者更是質疑在召開各項會議之前,政府早有其腹案。(取自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臉書)

政府日前於北、中、南、東分區會議前所公布的改革構想與備選方案,許多論者更是質疑在召開各項會議之前,政府早有其腹案。

政府花這麼資源召開會議召開的20場年金會議,4場分區會議,就實務上操作來看,似沒得到共識,反而創造更多紛爭,加深各職業別的衝突與對立。

蔡英文總統期待利用此機制去落實「最會溝通的政府」,然而主辦單位因怕抗爭,便將國是會議,兩天改一天,同時縮短議程,也令人質疑政府溝通的誠意。國是會議究竟政府溝通的橋樑?還是僅為徒具形式淪為為政府政策背書的工具?

總之,國是會議其主要目的,乃在塑造全民支持的共識,會議場內場外,如發生激烈抗爭,爭議不斷,是否稱之為成功國是會議,令人質疑。而政府欲將其所提的爭議如此大的改革方案,交由短短一日的國是會議來進行討論,並期望將其結論做為政策立法前的前置作業,其共識是否為真正共識,亦有爭論。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