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四分流挑菁英,那被淘汰的孩子呢?這全球讚賞的制度,真相其實很殘酷…

2017-01-11 16:21

? 人氣

一談到德國教育,大家都以為非常自由,但是它所牽涉到的過早能力分校的問題,影響學童身心發展,卻很少被提及。德國教育一般人都以為是依照學生性情而分校,但是德國四年小學教育,五年級就上中學,以學習能力被區分出三種不同特性的教育體制,對學童不到十歲的心靈,可以說是打擊不小。十歲不到或才剛滿十歲的學童就被依能力區分好壞,在我們一直不允許分班的台灣來說,可能無法想像。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也讓慢熟的學童在學校中得不到適性的教育,或對於學習興趣缺缺。學童分校之後,自覺能力被社會定型,被分到最差學校的基礎中學學童,會感到自己沒有別人好,而自認為自己愚笨而容易自我放棄。過早的分校、定型過早對成人的教學較為簡單,但對還不到十歲的孩子能力區隔定型,是對他們自我肯定的一大打擊。一般來說,實用學校的教學不重視字母拼音正確的學習,讓很多德國人唸了九年或十年書之後還無法讀懂與書寫一般的文章與書寫。近日報導在尼德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統計,竟有60%的人,包括就職工作者仍不能正確讀寫,這也顯示德國一般教育確實仍有盲點存在。

普通高中的內在壓力

德國因為重視實用的技職教育,五年級就升上中學而分校。中學以後,普通高中要唸八年制或九年制的高中,是以上大學為目標的教學導向,讓學生倍感壓力。早在分校前的四年級,學生就因為被分組教學而感受得到壓力。資質好的學生在私校會被分組教學提早訓練,希望獲取上普通中學的優先可能。未獲得特別訓練的學童,自知資質不夠好,心理上的競爭在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公立小學有成績分等,也參考家長意見,老師可以推薦,家長也可以參與決定上哪種學校。

分校之後,普通高中在上五年級就可以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德國過去是高中九年制才上大學,目前為配合國際潮流而改為八年制。八年級制的學生學習更密集,壓力更大。不管是八年還是九年制普通高中生,在升大學前的最後兩年,因為成績要作為申請大學考試的分數,所以不敢大意,生活也戰戰兢兢。

另外,在高中學習的八或九年中,只要一學期中其中有一主科成績太差,可能就要留級或轉為其他較差的實用中學。

誰說,德國唸書沒壓力?他們不是考上某明星學校就可以暫時減緩壓力。台灣高中還有補考,有二一、三二等規定,還給學生機會。德國普通高中,如果學生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影響學習興趣,或老師有偏見,在一個主科上沒爭取到一定成績,就會被淘汰或留級。有些學生資質好,但遇到不良老師影響學習興趣,而被迫換校留級,比比皆是。不過即使是以大學為導向的高中,也會要求學生實習,了解自己的性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