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解剖學改寫!人類體內「腸繫膜」升格為器官 研究有助治療腸胃疾病

2017-01-06 08:00

? 人氣

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Limerick)研究員科菲(J. Calvin Coffey)指出,腸繫膜雖然是腸道中的一種膜,卻是一個「器官」。(Alan Place / University of Limerick)

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Limerick)研究員科菲(J. Calvin Coffey)指出,腸繫膜雖然是腸道中的一種膜,卻是一個「器官」。(Alan Place / University of Limerick)

人類身體內共有78個器官,但未來可能要增加為79種了!愛爾蘭醫學研究人員證實,人類消化系統內的腸繫膜不是一個不重要的「附件」,而是一個連續性、獨立結構的器官。目前醫學界尚未得知腸繫膜實際作用為何,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未來這些發現,可望有助腸胃疾病的治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腸繫膜」曾被認為只是「附件」

身體器官的定義,是由不同的細胞和組織所構成的結構,完成特定的功能,並與其他器官組成各個系統。醫學界過去認為,位於腹腔中連結腸子和腹壁的「腸繫膜」(mesentery),是分散、片段的結構,腹膜的雙層皺摺,其作用不明,常被視為是懸吊、固定腸管的部分,從腸子一直附著至腹部內壁,許多醫生仍認為腸繫膜只是一些不同的膜所組成。

腸繫膜(黃色)連接小腸和大腸(粉紅色)。(Alan Place / University of Limerick)
腸繫膜(黃色)連接小腸和大腸(粉紅色)。(Alan Place / University of Limerick)

然而,這些醫學知識將要重新建構,因為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Limerick)研究員科菲(J. Calvin Coffey)指出,過去100年,解剖學對腸繫膜的認識有一些誤解,腸繫膜被視為一種不重要的人體結構,但根據精密顯微鏡觀察,發現根本不是如此。

科菲仔細地觀察腸繫膜,他在2012年時提出「腸繫膜」是一個連續的帶狀組織,和研究團隊花了4年的時間,不斷反覆解剖,收集更多的證據。科菲團隊在2016年醫學期刊《刺胳針腸胃與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內容列舉相關實驗證據,闡述為何要把腸繫膜分類為器官,認為腸繫膜既然為連續性結構,那麼極有可能得知疾病狀況在腹腔內擴散、蔓延的原因。

定義「器官」言之過早?

科菲認為,「人類身體中有一個至今尚未被承認為器官的組織」,腸繫膜在人體內是重要的角色,強調「人類如果沒有腸繫膜,那麼就可能無法存活」。但腸繫膜的功能到底是什麼?當醫學專家們思考著腸繫膜於身體中的真實結構為一種連續的螺旋形狀,許多疑問便開始聚集成一個謎團。

大家都還不知道腸繫膜的功能,但醫學專家期待未來能開闢一個全新的醫學領域。(J Calvin Coffey /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大家都還不知道腸繫膜的功能,但醫學專家期待未來能開闢一個全新的醫學領域。(J Calvin Coffey /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大腸直腸科醫生普遍認為,腸繫膜如「腸壁水管」,幫助腸道吸收養分和水分,支撐腸子。目前科菲團隊僅發現「腸繫膜」結構和以往認知上的不同,而器官必須能完成特定的功能,若要把腸繫膜作為器官,就要先了解腸繫膜是否有獨特的生理、病理作用;若現在就把「腸繫膜」定義成身體器官,恐怕還言之過早。

達文西筆記:腸繫膜、腸子和其血液供應(圖/royalcollection.org)
達文西筆記:腸繫膜、腸子和其血液供應(圖/royalcollection.org)

未來有助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科菲表示,確實目前尚未得知腸繫膜的功能,但現在已經了解結構的樣貌,便可以全面性檢查腸繫膜的狀態,早日確定腸繫膜是否有獨特的細胞類型,並研究其功能和疾病異常,成立完整的腸繫膜學科,對研究腸胃疾病將有很大的幫助;而若「腸繫膜」被醫學認證成人體第79個器官,藉此定義研究生理和病理,那麼未來也可望發展出「腸繫膜學」,建構出全新的醫學。

事實上,早在1508年,文藝復興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就曾用圖畫描述過「腸繫膜」為單一組織,只是這樣的說法一直不被醫學界重視。在1858年出版、譽為醫學解剖學經典著作《格雷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的最新版本內容,也已經將科菲的研究成果更新至內容中,只是目前尚未將「腸繫膜」分類至哪個身體系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