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人們內心是善良的。」安妮在日記上寫著…後來她被人出賣並送往集中營

2016-12-26 14:26

? 人氣

《安妮的日記》作者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安妮的日記》作者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和家人一起躲在閣樓裡的猶太少女留下了一本日記,其中記錄了她最私密的想法,這部堪稱大浩劫期間最為著名的生活記事,感動了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讀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猶太大屠殺」期間,德籍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1929∼44年)被迫和家人一起躲進父親工作的公司大樓裡以書櫃遮擋的閣樓密室,以避開佔領阿姆斯特丹的德軍追捕。

她在13歲生日時收到一本日記本做為禮物,於1942年6月14日開始寫日記,記錄她和家人及另外4個猶太人在密室中生活留下的種種印象。

(圖/大寫出版提供)
(圖/大寫出版提供)

日記內容是寫成給幾個想像中的朋友的書信,她也幫身邊同樣在避難的親友和協助隱匿的友人取了假名,以免暴露他們的真實身分。安妮和許多青少年一樣,在和家人相處上會有些矛盾情緒和衝突,也會因為可能愛上別人而煩惱,對於人生的想法也不斷變化。但日記中展現了難得的深度和文學才華,結合安妮面對如此逆境的樂觀開朗,讓她的記述成為文學和歷史上的瑰寶。

「我到現在還未放棄所有理想,也算奇蹟了,」她在被納粹逮捕之前不久如此寫道,

它們看起來如此荒謬而且不切實際。但我緊緊攀住它們,因為我仍相信,無論如何,人們的內心是善良的⋯⋯我看見世界慢慢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總有一天也會將我們毀滅的雷聲逐漸逼近,我感受到幾百萬人在受苦。然而,當我望向天空,不知怎麼的,我覺得一切都將好轉,而殘酷終將結束,和平和寧靜將會再臨。

安妮和親友在密室中躲藏了兩年又一個月,最後仍遭人出賣並被送往集中營。躲在閣樓的8個人裡,只有安妮的父親活了下來。安妮於1945年3月因感染斑疹傷寒而逝於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的集中營,死時年僅15歲。

法蘭克家的一名友人後來從閣樓中取出日記,在二戰結束後交給安妮的父親奧圖.法蘭克(Otto Frank)。法蘭克讀完之後,堅持要將日記出版。

安妮的日記最早在1947年於阿姆斯特丹出版,後來於1952年分別在美國和英國以《安妮.法蘭克:一個少女的日記》(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為名出版。日記大受讀者歡迎,而衍生改編成的舞台劇和電影也獲得獎項肯定,至今已售出超過3千萬本,並翻譯成67種語言。

日記原稿後由安妮的父親遺贈予「荷蘭戰爭文獻學會」(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War Documentation)。

 

作者介紹|史考特‧克里斯汀生(Scott Christianson)

作家、歷史學家、調查記者和人權運動者,特別關注監獄與死刑、犯罪與懲罰、鑑識和美國歷史與政治等議題。

曾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研究調查報導,並獲得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博士學位。文章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家》雜誌、《村聲》雜誌、《紐約日報》等媒體,其作品更曾獲多個獎項肯定。著作包括《改變世界的100幅草圖》(100 Diagrams That Changed the World)、《最後一口氣:美國毒氣室興衰始末》(The Last Gasp: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Gas Chamber)及《解放查理:南北戰爭前夕為一名黑奴爭取自由的奮鬥故事》(Freeing Charles: The Struggle to Free a Slave on the Eve of the Civil War)。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寫出版《改變世界的100份文件:從奠基現代科學的牛頓手稿到扭轉通訊結構的第一則推特》(原標題:安妮日記Anne Frank's Diary)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