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專文:台灣為何回歸殖民性?

2016-12-15 07:00

? 人氣

台中市長林佳龍要恢復台中公園榮景神社鳥居。(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林佳龍要恢復台中公園榮景神社鳥居。(台中市政府)

近年台灣出現一股回復神社的小風潮,這個現象現在遭到大陸的批評。大陸的批評是站在反對日本殖民的立場出發,因此沒有考慮到台灣遭遇的卻是,在殖民性之外建立本土文化認同不切實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神社本是日本殖民統治的重要象徵,也是將台灣納入神國所不可或缺的的一種儀式昭告。台灣政治人物絕對不是不了解,反而是有所了解。這便在世界各地追求建立在地主體意識的後現代與後西方訴求下,似乎十分突兀,因此值得反省。

實際上,除了台灣如此,香港獨立的主張在短期內能風起雲湧,其間並同時也夾雜著大量對英國殖民的浪漫回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抵觸了追求政治獨立所應該仰賴的文化獨立意識,於是也讓台灣的神社風不能專美。

為何,港台在追求獨立的時候,會擁抱殖民母國,而不是向世界其他的後殖民社會那樣,對殖民母國所慣常的文化宰制帶有警覺?

空中神社(翻攝自林百貨官方網站)
重新開幕的台南林百貨頂樓的空中神社。(翻攝自林百貨官方網站)

奎諸東南亞華人社會所遭遇的政治效忠問題,某種向在地社會認同的趨勢,在五十年的進程中,可說頗為明顯。不但後起的華人世代希望取得與土著平等的公民身分,就像新加坡這樣的華人主體國家,也無時無刻不在努力得到區域內如馬來西亞或印尼等回教主體國家的接受。

這又何其困難?比如同在東南亞,眾說菲律賓華人屬於東南亞華人融入土著社會相對成功的案例,僅次於泰國,然而華裔菲律賓精英至今仍在在思索,如何更好的成為菲律賓主流社會的平等公民,尤其是如何能以整個菲律賓人口為主體,貢獻自己的能力,而不僅止於思考華人自身的利益。

不過,無論是哪個地方,認同土著社會的努力與願望,都會遭到傳統華人社會的批判,馬來西亞如此,菲律賓如此,新加坡也如此。但是無論批判多麼強烈,長期而言,這些批判都逐漸讓步,隨之發生世代交替,中國認同也隨之花果凋零。必須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理解台港新時代的政治躁動,才能體會期間所反映的歷史趨勢。

簡言之,也許在太陽花或占中運動中聽到的論述不成熟、不實際、不邏輯,然而那只是缺乏適當論述的一種表現,不能否定運動本身所代表的向本土認同的世代交替法則,或挽回幾乎是必然弱化的中國文化傳承意志。

台港所不同於東南亞華人之處在於,沒有一個(比如以回教為主的)主流土著社會可以直接認同。反而在台港這樣的後殖民社會中,中華文化的風俗傳統及實踐,即使論述上不再風光,依然無所不在,因此當然不能滿足本土文化獨立的訴求。這就是為什麼向殖民母國重新取經,成為台灣政治獨立運動的便宜選項。

台灣的神社重建風潮,與對殖民母國回歸的弔詭,必須在沒有本土文化卻又需要本土政治認同的歷史潮流中理解,因而多少反映了殖民地人的文化空虛,以及因此而不得不形成對殖民母國的一種呼喚。其危機在於,這將誘使母國重燃母國意識,進而對殖民地人追求獨立的浪漫渴望,加以蔑視,或予取予求。

*作者為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