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博士畢業前的年終盤點

2016-12-04 06:40

? 人氣

我學了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流行歌詞,也碰了一大堆遊戲與動漫,很自然會想到的答案就是把這些通通混在一起,以多媒體來重製中國通史與經典。(作者翻攝)

我學了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流行歌詞,也碰了一大堆遊戲與動漫,很自然會想到的答案就是把這些通通混在一起,以多媒體來重製中國通史與經典。(作者翻攝)

今天是2016年11月30日,昨天我交出了博士論文《華語流行歌詞的演變(1970-2013)》的修訂稿--答辯已於9月通過,照例還須小改。總之,讀書讀了這麼多年,和很多人一樣,混的時間比用功的時間多,而今也要畢業了。12月1日,我要去上海、金華、武漢、成都,25日回,算是一個人的畢業旅行,也要好好想想以後要幹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小時候的志願是做電腦遊戲,國中開始想當作家,大學之後又想寫歌詞;這三種人在這年頭大都沒什麼賺頭,只有頂尖的一些人可以過得比較不差。當然也不是沒有新的機會,也當然還有不少可待開發的題材在等人來做,但你要做哪個呢?怎麼做呢?怎樣結合最新的網路與媒體生態?如何生存、如何獲利?一切的問題,如今都不能打打嘴炮就算了,以後就是要實戰了。

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盤點一下,我這幾年做了些什麼東西。

一、《流行詞話》

2011年8月,我進入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師從朱耀偉老師,他寫過《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等多部論著,而當時他在這裡,所以我就申請了浸大,也幸而拿到了香港研究生計畫的獎學金,得以三年不用考慮收入。

2007-10年我在北大歷史系讀碩士的時候,老媽要我每週寫信給家裡報平安--在這個時代,這多半也就是打打電話傳傳訊息的,但我想既然要寫,不如就多寫一點,寫給多一點人看,所以乾脆發了一個《又天週報》,當成網誌一樣,每期一個pdf檔,寫東寫西寫個八千、一萬字,或許還畫個漫畫,發給親友。這週報並不正式,也不定期,三年下來寫了42期,也算是在網路不太方便的地方和牆外保持著聯絡,但當然沒什麼經濟效益。所以這時我想:博士班了,再認真一點,從頭開始,辦個《流行詞話》。

於是三年下來寫了50期,每期也有一兩萬字。這東西最實際的功用,是我在上面為博士論文作準備,或者連載小論文,或者作讀書筆記、訪談紀錄;有什麼想寫但不方便在正式論文裡多講的個人意見,就腳注拉個連結出來,拉到我自己製造的這個參考文獻。再就是投稿報刊,我在台灣的《聯合報》,香港的《明報》刊過幾篇文章,有投稿也有邀稿,報紙有篇幅限制,我自己弄這樣一個網誌,就可以貼完全版。

然而這種「電子報」的形式畢竟不像網路論壇一樣可以即時回應,可以看起來熱鬧,所以雖然我通過這個《流行詞話》交了一些新朋友,但認真說來,對音樂圈和業界的貢獻,怕是不大。也有優點,就是你現在想看的話,不用在幾百篇裡面爬文,只要一次打包抓下來,配上總目錄慢慢看就好了。

然後這還是沒有什麼經濟效益。如果有人給我付稿費多好啊。如果有一千人花錢跟我訂閱多好啊。按理講,在實體雜誌上開個專欄也不是不可能,我應該多去爭取的,可是因為疏懶,也就沒有做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