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觀點:從川普當選 看社群媒體時代知識傳播的困境

2016-11-16 06:50

? 人氣

2016美國總統大選出爐,川普被合成在Instagram的看板上。(資料照,美聯社)

2016美國總統大選出爐,川普被合成在Instagram的看板上。(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川普跌破「部分人」眼鏡勝出,頓時成了傳播學研究最好的題材,例如「沈默螺旋」’「第三人效果論」、以及「過濾氣泡效應」,都在這幾天成為各方論述中常見到的關鍵詞—好吧,其實也只是在我這小圈圈中常見(兩手一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底在社群媒體上的知識傳遞遇到了什麼問題?臉書時代的知識傳遞避的困境有哪些?怎麼扮演一個臉書時代的知識份子呢?

連帶地,社群媒體,特別是臉書,成為許多對選舉結果不滿者批判的代罪羔羊。的確,臉書對其十七億用戶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資訊來源。臉書演算法的不透明應該被所有用戶警惕、臉書放縱腥羶假新聞來迎合使用者人性是事實、臉書掌握龐大用戶資料並用在其無孔不入的廣告模式也早已引發省思。然而我不得不說,我認為讓許多媒體人—特別是預測大失準的媒體人在選後猛烈批判臉書的主因,還是一種主導權跟飯碗都被搶走的負面情緒擴散。我也在其他文章中談過,短短幾年內,媒體業已經處於「責任真空」的狀態:在這個突然被創造出來的傳播空間裡,生產內容者賺不到錢,所以不覺得自己需要負責任;乘載內容的平台賺了很多錢,但認為自己是科技業者,所以也不覺得自己需要負責任。我個人認為,就算一些媒體人喊破了喉嚨,也不會有人來救的,把矛頭指向臉書,也只是楚囚對泣。所以該怎麼辦呢?

與其將這起「事件」當作一個美國的特例來看待,我認為該從更普世的角度來談。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講的重點:傳播知識,本來就很難!在把問題都丟給臉書之前,我們得先檢討以下三個難關,我們到底是跨過了,還是以為跨過了其實又摔了一跤。

知識傳播的三個困境:

1. 專業的詛咒

專家,如果要說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常常因為太專業,所以不知道如何做跨專業溝通、無暇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化為更易理解的訊息、或不認為除了鑽研自身專業以外有義務將知識積極傳播出去,也因此,絕大多數人接觸不到專家的洞見,反而受差勁但普及的觀點影響。當然,也有極少部分專家能夠超越這些問題,但在現實中,我觀察到的是,若有專家願意跨專業去做知識傳播,反而容易被其他同儕批評為不夠專業所以才放棄對專業的追求,「不務正業」,甚至批評這些熱心分享的跨專業溝通者為「譁眾取寵」,這也會讓不少專家迴避對公眾傳播知識的責任。

2. 逆火的陰謀

而即使我們使勁去傳播正確的知識,但這就有用嗎?其實許多時候,這樣反而讓已經對事情有既定信念跟觀感的人更反感,因此反而更強化了原本的信念跟觀感。這種「逆火效應」造成的意見極化跟信念固著,如今顯見於每一個爭議議題討論串,阻止了意見交流跟互相說服的可能。這來自於每個人都會有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亦即我們會選擇性地去回憶、蒐集、理解,來支持自己原先的想法跟詮釋。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包括我在內)有時候會對陰謀論深信不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