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揚觀點:台灣之光?台灣沾光?

2016-11-14 06:50

? 人氣

極限運動。(取自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網站)

極限運動。(取自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網站)

台灣內部有許多不同的分歧,像是國家認同、經濟發展、環保議題等等……,往往國內最團結、最有共識的就是體育競技,每當國人看到中華隊的選手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為國爭光時,心中無不與有榮焉。可惜的是國人雖然高度重視體育競技的發展,但國家的態度卻常為人詬病,授旗頒獎的動作都很積極,卻不見事前積極發現並解決各項體育競技的潛在問題。說好聽點是「錦上添花」,說難聽點就是「勤割稻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來台灣民眾積極、熱情的參與體育賽事,馬拉松更成為現在盛行的運動風潮。(圖/Andrew Moss@flickr)
吳志揚表示往往國內最團結、最有共識的就是體育競技,每當國人看到中華隊的選手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為國爭光時,心中無不與有榮焉。(圖/Andrew Moss@flickr)

舉例而言,極限運動早已在國際間頗為流行,也逐漸列入了亞奧運項目,滑板和滑翔傘也都將於2018年列於印尼的亞運項目、滑板更是2020的東京奧運項目。我國也不乏極限運動的好手,以滑板為例在2007年的亞洲室內運動會便拿下了銀牌,今年也搶進亞洲滑板冠軍賽將於今年11月底出賽為國爭光。但政府始終對極限運動支持與扶助始終消極。全台僅有九個極限運動場地,且因政府的不重視和消極管理許多場地年久失修、破損狀況嚴重。

台中極限運動場
台中極限運動場。(取自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網站)

我在本月七日的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中便當面向教育部長點出了有關極限運動場地的相關問題,例如高雄市中正極限運動場損壞的程度就非常嚴重,面板破損、翹起,且民眾形容有如荒廢鬼城,有一小區已經用鏈條封閉禁止使用,不過還是有人跑進去玩,非常危險。樹林的極限場地也是受損已久,綠色小型極限場地板水泥脫落嚴重。平日晚上常常有極限玩家在這裡練習,假日也很多家長會帶小朋友來這運動,而旁邊的大型極限公園區,場地器材面板螺絲鬆脫,甚至面板根本螺絲都掉了,危險度極高,民眾也反映這樣損壞的場地,還要收取費用才能進入使用。

上述這些不合理的現象,讓我國很有潛力的極限運動愛好者往往只能暴露於危險中練習,又或被逼至普通公園、學校體育場,甚至是人行道練習。導致一般民眾產生極限運動愛好者很危險、不顧他人感受等不良觀感,但一般民眾哪會知道是政府的消極才將他們逼上街頭。我也要求教育部體育署盡快改善這樣的狀況,不要只是下個月的亞洲滑板賽或2018亞運拿下好成績後再來「與有榮焉」;抑或是等到選手受傷、成績不理想後再來馬後炮的「積極協助」。

阿富汗國內屈指可數的女子足球隊。(新華社)
政府始終無法正視資訊科技發達所帶的趨勢,對於電子競技的管理態度始終十分曖昧,在各部會間互踢皮球。(示意圖,新華社)

將列在亞奧運項目的極限運動都無法獲得政府足夠的重視,更遑論電子競技此種非典型運動競技呢?電子競技是利用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械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智力與反應對抗運動。在國際舞台中也屢獲佳績。但政府始終無法正視資訊科技發達所帶的趨勢,對於電子競技的管理態度始終十分曖昧,在各部會間互踢皮球。我在上個月14日也召開公聽會表達對政府消極態度的關切與不滿。去年10月體育署曾承諾將電子競技納入體育項目積極管理並協助其發展,結果不到一天就反悔說需要再研議。結果研議了半天,半年後體育署終於出了一份報告但仍認定電子競技不歸體育署主管。審視體育署認為電子競技不歸其管的原因不甚充足也充滿荒謬矛盾,舉例來說體育署認為認為電子競技「目前」不是亞奧運項目所以不屬於其管理範圍,可見體育署完全忽視了未來電子競技可能的潛力。第二體育署認為因為電子競技需要相關電腦設備因此在學校體育課無法教,想請問體育署一般學校有再教棒球和跆拳道嗎?難道體育署正在研議將棒球和跆拳道排除體育項目嗎?更甚者,該報告在利益分析部分,以1000餘字批評將電子競技納入管理的弊害,更暗示推廣電子競技可能會造成社會問題;卻僅用100餘字輕描淡寫的帶過電子競技目前面臨的兵役、升學輔導、 勞工保險及定位問題,對電子競技如此不友善的態度更別說有具體的建議與政策協助了。戲謔點說,體育署的態度就是:「你知道很電子競技辛苦,但跟我無關,別的部會『應該』要幫你。」這樣的態度本人十分不苟,也因此我主張也積極推動要將電子競技納入職業運動業管理,擺脫傳統對運動競技的局限想像,真正的幫助選手「發光」而非「沾光」。
 

極限運動(取自桌布超人)
極限運動。(取自桌布超人)

極限運動和電子競技所看出我國運動競技的困境都只是冰山一角,若政府老是抱著舊思維和老做法,也難怪從撞球的吳珈慶、網球的謝淑薇,再到這個月的排球選手黃培閎,這麼多國內優秀選手都紛紛灰心離開去國外發展了。本人再次呼籲政府要正視這樣的問題。

*作者為立法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