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減低機車事故 從降低大眾運輸費開始

2016-11-03 06:00

? 人氣

機車滿車,是交通路況的問題之一。(陳明仁攝)

機車滿車,是交通路況的問題之一。(陳明仁攝)

在台灣,出了自家門的必修課是「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看巷弄裡、路邊停放的摩托車、汽車硬是將狹小的空間極度擠壓至垃圾車都行進困難。

騎樓,有摩托車佔去大半邊,另一邊更有商店外擺的大大小小的商品,甚至供客人吃喝的桌椅;牆上則是掛著凹凸不平的招牌、公用電話、香爐、冷氣機。除了要擔心腿不要被摩托車的排氣管燙到,甩動的手不撞到桌角,更要防範眼睛不要撞上那凹凹凸凸、大大小小的稜角。對了,還要小心各式地雷,痰、檳榔汁、或死或活的蟑螂,甚至狗便,還有隨時從天而降的香菸頭、冷氣機排水。

奇怪,怎麼像是描述20多年前的台灣,而且更糟?

公車站,更是考驗鑽功的實境戰場。明明要趕上公車了,可是,可是…那成排的摩托車,竟容不得你走向車門,只得眼巴巴的看著公車離開,怨嘆聲後,只得委屈的走完整個騎樓,下到馬路邊與車同道,再回走至站牌旁,依舊與橫七豎八、為趕時間而暫停放的摩托車為伍。只是下一班車大概要等30分鐘後了…

一班班經過的公車旁,常伴隨著鑽縫隙的摩托車。我總為那騎士捏把冷汗,萬一,一個不穩、擦撞上公車,受傷的準是騎士,可是,錯在誰…公車有死角、公車開太快、道路設計不良、交通安全宣導不力?

坐上公車,馬路儼然成了「鑽」家展現功力的競技場。公車之間幾乎只有拳頭般邊距的情景常見,突然出現、呼嘯而過的摩托車更是常事,下車前司機的提醒「小心後面來的摩托車」亦有聽聞,即便下了公車,鑽過停在公車邊等紅綠燈的摩托車騎士之間不會沒經歷過吧?

怪事,聽起來好像都是摩托車的錯!

不,不是。

是大環境已發展至此,可見的缺失要改進,立竿見影的舉措要施行,但是,政策永遠趕不上潮流所需,法令永遠會有漏洞。在尋思補救、執行措施的同時,人人都有責任。畢竟,永續的理念要靠自己去執行。

台灣道路上--車與人的爭道、車與車的爭道,成了大道。

靜態的道路上,摩托車比人大,人要讓道。

動態呢?曾經,我被朋友取笑:照你這方式過馬路,你永遠都過不去。

原來,我必須搶位,搶先到馬路中間,司機看到你才會慢下來或停下來等你。可是,那豈不成了以肉搏車?又或者誰先開到路中央,誰就有路權。所以左轉車無須讓直行車;所以緊急煞車後追撞上的車禍,又成了後面追撞上的車未能保持安全距離的錯。

根據臺北市政府新聞發布:「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統計,機車肇事事件數年年攀升,尤其20歲到29歲年輕族群因機車事故傷亡人數,自民國100年到104年,多達43148人,高居所有年齡比例之冠。」

報導稱:「柯文哲裁示教育局,機車安全駕駛宣導方式,應從過往講習模式,思考改由創意影片,有效宣導年輕朋友安全駕駛觀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