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開源無人機產業的囚犯困境

2016-10-21 06:50

? 人氣

大疆科技──無人機(取自網路)

大疆科技──無人機(取自網路)

我們Hardware Club是專門投資硬體新創的風險資本公司,因此我常遇到業界朋友問我為什麼要投硬體?設計、製造和銷售硬體那麼辛苦,投資軟體不是輕鬆多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的確,如果放眼看當今日正紅的SnapchatSlack這樣的純軟體新創,基本上都是坐收智慧手機或電腦等硬體廠商辛苦的成果,似乎很輕鬆地就能走上高速成長的路徑。但是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近來軟體龍頭谷歌和臉書在硬體產品發表上動作高調而且頻仍呢?為什麼亞馬遜從Fire PhoneKindleEcho,持續不斷地推出硬體產品呢?

Kindle電子書平台為小說家帶來獨立出版的機會(圖/Andreas Kambanis@flickr)
Kindle電子書平台為小說家帶來獨立出版的機會(圖/Andreas Kambanis@flickr)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硬體是軟體的最後一哩路。沒有硬體,軟體到達不了使用者手上,再好的軟體也沒有用。

那問題就來了:如果硬體是關鍵的最後一哩路,為什麼代工廠或者許多硬體產品品牌並沒有軟體公司成功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也很傳統:產業結構

任何產業都一樣,當產業進入無法有效進行商品差異化的狀態時,就會出現大家都不賺錢的結果。換句話說,並不是硬體本身無法賺錢,而是在某個產業結構裡面的硬體公司無法賺錢。

如果能夠改變策略,重新取得消費者或者客戶感受得到的差異化,就有機會打破僵局或開創新局——蘋果就是最成功的例子,從iPod到iPhone/iPad乃至於Macbook,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僵局,走出自己的局面。

Amazon語音智慧家庭裝置Echo與Apple的MacBook。(圖/Parcels For Me@Youtube)
Amazon語音智慧家庭裝置Echo與Apple的MacBook。(圖/Parcels For Me@Youtube)

但大家都有營收但無利可圖的產業僵局還不是最糟的——最少員工領到薪水可以養家活口。最糟的是走入囚犯困境的產業結構:每位玩家都選擇(看起來)最好賺的部分經營,結果沒人要把(看起來)不好賺的部分搞定,導致產業價值鏈斷裂,還沒興起就死亡。

這種困境在新創的歷史上比比皆是,例如大家可能還有印象的Ultra-wide band(UWB)通訊標準。在2004~2007年的全盛時期彷彿當年WiFi起飛期,矽谷滿街都是UWB新創,但因為當時半導體已經進入開發成本高漲的狀況,所以所有的新創都將資源投入乍看之下真正能賺錢的部分:制定並掌握標準。最終UWB標準分裂為兩大陣營,各自反其道而行地用成員公司原本就有的技術去定義各自的UWB標準,其利益扭曲之嚴重,甚至於兩個標準其實都已經背離UWB最原始的無調變精神。

就在兩個陣營紛紛擾擾的狀況下,老神在在的WiFi標準持續升級進步,傳輸率迅速逼近、終究超越UWB的理論標準,配備WiFi的裝置數量也大爆炸,最後終於讓UWB標準黯然收場,所有的新創都關門清算。經過此戰,矽谷大多數的風險資本公司一看到半導體新創就躲得遠遠的,UWB堪稱壓倒半導體風險投資的最後一根稻草也不為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