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結合小學為社區長照機構

2016-10-21 06:00

? 人氣

給合學校為社區長照機構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照片來源:台南市黎明中學官網)

給合學校為社區長照機構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照片來源:台南市黎明中學官網)

據說,古代敬老之禮在學校舉行。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不僅是最佳師資,也是地方上引以為傲的瑰寶;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古時,家中賦稅和徭役也因此而減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老年人口激升已成國際形勢的同時,地小人稠的台灣似乎可以用另一種態度對待老化人口的長照問題。

借鑑古人的德智,善加利用學校資源,可能是一種商業契機,也是一種創新。

少子化已反映出的事實,包括例如:各小學的招生不足,小家庭缺乏對子女在家族人倫的親和教養,中壯年來回奔波於老人安養與幼兒教育機構,經濟壓力,僱傭、設備與制度的限制等等。

筆者有限的人生經歷,訴說著家中老人絕大多數的時間需要的是陪伴。有個看護,能確定神智尚清醒的老人能按時進食、如廁,適度的休閒,例如,散散步、曬曬太陽、看點電視或報章雜誌。也就是說,額外醫療、醫護器材所需甚少,真正的需求,是人的陪伴,一個固定、準時又可信賴的看護。這大概也是為何眾多小家庭的自救方式選擇了相較便宜又長期的外傭,但是,經年累月的,這筆開銷與自給自足的方式,對大多數家庭而言,在經濟上、精神上都是相當的負擔。

假設,各小學能開闢一場地,做為社區裡無傳染性疾病、無攻擊性的老人,一個白天照應中心,配以基礎醫護人員、應變器材與床位,以家中有適齡入學幼童的家庭為優先考量,納入老人,讓家中負經濟重責的中青代能有一便利且安心的依託,在白天同時將老人與小孩送至離家最近的學校,晚上同時將二者接回家,如此一來,不僅老人能享受校園裡開闊的空間,更能提供祖孫在白天的互動。對老人而言,還有什麼會比孩童的讀書聲、笑鬧聲更悅耳的呢?

曾經,筆者的母親患有輕度老人癡呆症。為此,筆者詢問一中醫朋友因應之道。朋友解釋,老人癡呆也可謂魂不守舍,她的魂游離了,越是陌生的環境,病情越是加重得快,最好讓長者陪在身邊,送到安養中心實為下下策。

如今,仔細思量這一切,確實覺得若能結合小學為社區內長照機構之一,不僅減輕時下小家庭的經濟負擔,人力負擔,使老人、小孩各有所依,更讓學校能適時融合親子教育與文化的傳承。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曾任職於國外大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