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郵政儲蓄與普惠金融

2016-10-13 06:50

? 人氣

源自清朝「郵金一體」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上市後能否持續普惠金融的願景?(作者提供)

源自清朝「郵金一體」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上市後能否持續普惠金融的願景?(作者提供)

在G20於杭州峰會通過了「G20數位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之後,如何透過資訊科技改善金融業服務社會的深度與廣度,已被正式納入了全球發展中國家與國際組織推行經濟發展與扶貧政策的指導綱領之中。儘管如此,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金融普惠數據,全球沒有銀行帳戶的成年人口仍然高達20億人。這雖然較2011年所統計的25億人下降了20%,但若諷刺地對照聯合國於2000年揭櫫的千禧年發展計畫中於2015年將全球極端貧窮程度減半目標,若讓貧窮線定義標準不斷向零趨近,統計上當然可以讓更多人「脫貧」。如何讓金融普惠從「有」到「全」到「好」,仍有漫漫長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從金融普惠(financial inclusion)的反面 – 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來檢視這個全球發展經濟學上的重要議題,首要問題是為何金融業不能、或不願服務某些客群。金融業本質上是資訊業,其核心商業模式在於協助社會調度各類資本進行經濟活動,管理風險並賺取利潤。互聯網科技的進步,更加凸顯了金融業的平台特質。作為資訊交換與資本調度平台樞紐的金融業,先天就應該極大化服務網絡的覆蓋率與反應速度,盡可能普惠群眾。從金融服務是否存在(availability)、是否易被使用(accessibility)、服務品質能否配合用戶需求(quality assurance)與對經濟決策的影響力(economic influence)等四大面向來看,配合世界銀行提出的四大基本金融服務態樣:交易(transactional banking)、存款、信貸與保險,可以建構一個評估金融業普惠或排斥客戶程度的矩陣。將全球經濟體放在這個矩陣上檢驗,可以看出不同國家金融普惠(或排除)的程度,技術往往不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而是風險評估的價值體系。

商業銀行將本求利穩健經營,寧求服務「好」客戶,而不一定會願意「服務好」所有客戶。在資訊不對稱的真實世界中,提供客戶金融服務本身就是有風險的行為;創新的資訊科技或許可以讓某些無法被服務的客戶變成可以被服務,如果金融機構的基因裡偏好或厭惡某些風險,除非有非經濟甚至政策因素在後面鞭策,很難想像高大上的銀行會主動把扶貧脫困列入營運重點。要讓金融普惠不只是一句口惠,需要非常多配套措施,甚至需要深入理解金融無法普惠的歷史成因,方有可能開始改善。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就是剛於香港掛牌上市,總資產高達人民幣7.7兆元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