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觀光新南向?新「難」向?

2016-09-28 05:50

? 人氣

為數眾多的東南亞移工可以成為觀光新南向的「種子隊伍」(穆斯林移工台北車站慶祝開齋節/陳明仁攝)

為數眾多的東南亞移工可以成為觀光新南向的「種子隊伍」(穆斯林移工台北車站慶祝開齋節/陳明仁攝)

當前小英政府不斷倡導觀光「新南向」,積極爭取東南亞旅客填補陸客之空缺,卻似乎忘了台灣現有六十萬東南亞移工。他們平時是移工,到了假日身分變成消費者,總是要吃吃喝喝來點娛樂休閒,可以把這批移工大軍當成「先遣部隊」,補足因陸客縮減而閒置的觀光能量,也讓移工有適當的休閒娛樂。若親自走一趟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小菲律賓」街區、台北車站的「小印尼」街區、安康市場「越南街」便可以體會這是什麼概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東南亞族群所聚居的「移民社區」,可能是遷移的中繼站或是終點,不論如何流動與停留、移進與移出,確實已在台灣社會建構出移民飛地的現象,並且跟母國之間的鑲嵌性極高。又好比說中和的「緬甸街」,實際上為緬甸華僑所群聚而非緬甸族群,因台灣主流社會不了解他們,所以在台灣社會中普遍不會認為他們是台灣人,身分認同的問題不斷困擾著緬華,不管如何,「緬甸街」也的確呈現出一個具有東南亞「異國情調」的區域,跟緬甸當地保持密切聯繫。

除了「先遣部隊」的概念以外,另個則是利用移工或是華僑在台居留深入認識台灣風土民情,日後返國便能成為最佳的基層外交大使,透過口碑吸引更多東南亞旅客前來,也就是「培育種子部隊」的概念。若能善加利用「先遣部隊」與「培育種子部隊」的概念,觀光新南向可能將有發展的契機。

然而,要發展「新南向」的大戰略並非一蹴可幾,許多基本功是否已紮穩,值得我們反思與批判。首先,當面向新南向時,必須要培養了解東南亞政經發展相關議題的高階人才。全台灣第一個風光地成立(1996年)「東南亞研究所」的學校為淡江大學,卻是第一個於今(2016)年落寞地正式停招廢所!說來實在諷刺,是不是因為沒市場需求、沒發展未來、沒趨勢前景,所以沒有人願意來報考就讀?又比如,台灣第一學府(台大)目前也沒有針對東南亞區域研究成立相關研究所或組別招收研究生,這都是個警訊,難道不值得我們注意嗎?

第二,語言溝通問題。現在小英政府不斷要求在各大學開設相關東南亞語言與學程,包括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菲律賓語、印尼語、緬甸語等,期盼能作為未來與東南亞國家之間貿易的橋樑。立意雖好,但仍有許多根本性問題,比如台大是將泰語、菲律賓語、馬來語、越南語的課程設置於「日文系」之下,老師的編制也是掛在日文系底下,不免讓人匪夷所思,是這樣在重視東南亞語言課程?另外,當前國際貿易中,最常使用的語言仍是英文,若在新南向氛圍中不斷發展而忽視了最根本使用的英文,那就本末倒置了!

第三,社會價值與刻板印象的問題。從網路上很多言論可以感受到台灣人對於周邊國家其實就是看不起與充滿歧視,很多人沒有把移工當成台灣社群的一份子,認為他們就是勞工、看護工甚至是傭人。

台灣已是個走向老年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許多台灣人無法做的工作,就必須靠這些移工來幫忙,「他們是來幫忙的」,不是被拿來當傭人,以及被某些台灣人拿來性侵的。甚至,台灣主流社會因為不認識、不了解、不關心東南亞「華僑」議題,所以使得「僑」被當成「勞」,讓華僑們非常傷心,跟台灣的連結也就日漸疏遠,對於新南向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種種的跡象都是台灣人的「觀念問題」,在這種充滿不尊重與歧視的社會價值與刻板印象之下,新南向還有希望?

總的來說,觀光新南向這是條可以選擇走的路,若想要創造可持續性發展的模式,可以套用「先遣部隊」與「培育種子部隊」的概念,抓緊戰略機遇期,觀光新南向將有發展的契機。然而,也如同筆者所提出幾項的反思與批判,新南向會不會走成新「難」向,這就得端看小英政府如何使用智慧帶領大家走下去了!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