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功觀點:中央研究院─典範?還是怪獸?

2016-09-06 07:10

? 人氣

新任中研院長廖俊智應該帶領中研院走向典範,而非向前兩任院長看齊,讓中研院成為「怪物」。(從左到右:副院長周美吟/陳明仁攝;前院長李遠哲/王德為攝;廖俊智/陳明仁攝)

新任中研院長廖俊智應該帶領中研院走向典範,而非向前兩任院長看齊,讓中研院成為「怪物」。(從左到右:副院長周美吟/陳明仁攝;前院長李遠哲/王德為攝;廖俊智/陳明仁攝)

浩鼎新藥案引發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利益迴避的風波,到李遠哲臨時修改院長選舉辦法所帶來的爭議,把中研院角色、定位的問題再度推上檯面,成為媒体關注的焦點。不過如同往常一樣,經過一個多事紛擾的炎夏之後,大家似乎早把這個直屬總統府,年度預算170多億,號稱全國最高學術領導機構,對臺灣未來學術發展究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己全然淡忘而拋諸腦後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不要說一般媒體或社會大眾,就連歷任總統都沒有一個人搞清楚過,總統府為什麼要有一個每年花掉170多億預算的研究機構?歷任總統除了每兩年的院士會議中,行禮如儀地期許中研院院士能多為國效力,或讚揚中研院研究成果豐碩外,看不見任何具體政策性的宣示。而釐清中研院院士會議與所轄各研究單位的角色與定位,正是整個問題的徵節。歷任總統、院長在這個問題上都交了白卷!

從中研院發展歷史的脈絡來看,院士會議與中研院所轄各研究單位間是沒有關係的。中研院創立於民國十七年,首任院長為蔡元培先生,它一開始是先有研究所的。中研院設置研究所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民國初年全國處於兵荒馬亂之際,蔡元培先生提出「唯一之救國方法,止當救亡圖存,致意青年有志者,從事於最高學問,歷二、三十年沈浸於一學。」因此當時成立研究所的目的,是試圖傾全國之力在中國的文化沙漠中,建立一個庇護所,希望得以呵護一絲學術命脈的延續。

而院士會議則是民國37年仿國外制度設立,就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互選出終身名譽職的院士,組成院士會議。民國37年中研院正式選出數理、生物與人文三組共計81位院士。而政府遷臺之後,到民國46年才再恢復院士選舉。院士會議其法定職權為:1. 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2. 選舉評議員;3. 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4. 受政府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由此看來院士會議可以是全球華人學術精英的社團,隸屬總統府以彰顯其祟高的地位,扮演國家智庫等等的角色自無不可。中研院院士會議的角色、定位明確,並無任何含混不清之處。

但另一方面,近90年前設置研究所的初衷,早已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己不存在了。討論中研院內各研究單位的角色與定位時,必須擺在全國學術發展的大環境中討論才有意義。我們要問中研院的研究所,在今天台灣的學術界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譬如說中山科學院設置的目的是以發展國防科技為職志,工研院是台灣產業研發的主力,中華經濟研究院是政府的智庫。中研院強調的是基礎研究,但是它與大學裡的基礎研究有什麼不同?如果說中研院是在培育高級人才,大學不也在做同樣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