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迴響:錯置的邏輯及武器觀

2016-07-10 05:40

? 人氣

一項武器採購通常不只是武器本身,包括後勤備料等等也包含在採購項目內。圖為海軍潛艦海虎號。(吳逸驊攝)

一項武器採購通常不只是武器本身,包括後勤備料等等也包含在採購項目內。圖為海軍潛艦海虎號。(吳逸驊攝)

日前林昌宗工程師再度投書談論潛艦國造,在民主社會中,我等相信不同聲音的討論皆以同一目標為出發:讓所在的社會制度更趨完善與合理。本文並非要指責該作者的出發心態,而是在內文中出現了不同議題與觀念混雜的狀況,這也突顯出一些國人在談論軍武裝備,軍事制度或是國防戰略時常會出現思維錯置以及錯誤的觀念,身為相關領域的學子,我們認為有義務做出澄清,讓某些模稜兩可的觀念與錯誤的訊息能被突顯,進而使自由討論的制度能被健全地落實,相信此才為國家社稷之福。因此,對於林工程師的投書,我們認為有幾個層次可以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是資源轉換上的誤解,個人不了解工程師的4000億國艦國造預算這個數字從何而來,即便是來自媒體報導,研究者也應先進行判斷,且試問4000億是一年4000億,還是十年4000億?這4000億占了總軍事預算多少比例?但假設真以4000億做計算,其內容也不會是林姓工程師文中所討論到單純的潛艦數量而已。一項武器採購通常不只是武器本身而已,包括後勤備料等等也是會包含在採購項目內。

而就我輩所找到的資料,林工程師在其文章開頭所說的「用2015年的數目,那相當於國軍5.2年的三軍裝備採購預算。」等語,實有過分誇張的嫌疑,我國2015年的國防總預算是3128億元、而2016年則是3217億元;另外根據2015年國防部送交立法院的自製防禦潛艦(Indigenous Defence Submarine IDS)預算案的內容,其金額為5億餘元(預算金額為五億零八百八十八萬元),而依照當時預算案的規畫,在2016至2019年所投入的金額總數也僅為30億元左右,這部分明顯與林工程師所提供的資料有著近130倍的落差,我們認為,對於數字的精準掌握與客觀的來源出處,應是理性討論的基礎。

而過往國內時常傳出所謂的凱子軍購,一項武器採購或研發可以換成多少營養午餐的論點。這些思維上的錯誤在於,國防軍費的支出,每一項都是在評估五到十年後可能的戰爭想定。也就是說,當國防戰略形成後,接續的武器研發,軍事部署,皆是因應我國未來作戰需求下設想的。而常見的謬誤則在於錯把不同武器或是需求放置在同一基準上,軍事投資的計算絕非不是將八艘潛艦的預算換算成幾架戰鬥機或是幾枚飛彈這麼簡單而已。更何況,在林先生的比喻下,把軍事裝備的取得形容成似乎交付現金後馬上就可以到手的雜貨一般,而我們也就不便再深入討論台海目前的空域能容納多少架數的戰機進行機動了,數量當然是軍事上追求的優勢之一,但前提是戰場塞得下這個數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