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日本電影青春告別

2016-06-30 07:10

? 人氣

小津安二郎眼中最好的電影女星原節子。

小津安二郎眼中最好的電影女星原節子。

從小到老,看電影──尤其看日本電影,心情常隨著年齡而改變。初中之前是以各種不買票的方式混進戲院,很多電影其實看不懂,不過坐在戲院中,得意、興奮,等待放映的心情,至今仍有強烈的感覺。當中學生看電影最大的差別是忍痛購票,即使獨自一個人,在闇暗的戲院中也隱約感受方圓三公尺內女中學生的氣息,算是花錢買青春,不過,看日片的愛之磁場確實比西洋文藝片薄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五○年代至六○年代初是日本戰後電影興盛期,估計十三、四年間(1950-64)在台上映的日片約有五百部。我唸書記性很差,也不知怎麼有那麼多「日本時間」,清楚戰後日本六大電影公司的導演、演員,以及製作方向。一九六〇年代起日片市場逐漸萎縮,一來電視興起,電影產業受到極大衝擊,製片量銳減。不只日本,台灣也因電視走入家庭,電影、戲劇人口驟減,觀賞日片的興緻也降低,終於,殖民文化殘存的象徵──日片也飄零了。

後來在大學教書,才瞭解對日片認知片斷、淺薄,導演不只是以往熟知的東寶黑澤明、市川崑、稻垣浩、本多豬四郎等人,大映的溝口健二,東映的今井正,松竹的小津安二郎、衣笠貞之助、木下惠介、成瀨巳喜男是最常被提到的偉大導演。他們的作品戰前常來台灣,戰後卻極其少見。小津安二郎大概只有《晚春》(1953)在台灣上片,溝口健二有《楊貴妃》(1956)、木下惠介有《大曾根家の朝》(1946)、《悲歡歲月》(1959),但他最有名的《二十四隻眼睛》(1954)並無在台演出紀錄。反倒是終戰之前沒作品在台上映的黑澤明,戰後多部作品如《大鏢客》、《七武士》、《羅生門》、《天國與地獄》普受歡迎,是台灣觀眾最熟悉的日本電影導演。

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電影主要演員不少人來自舞台,包括築地小劇場出身的森雅之、俳優座的仲代達矢,歌舞伎的阪東妻三郎、片岡千惠藏、嵐寬壽郎、長谷川一夫、阪東好太郎、大川橋藏、市川雷藏、中村錦之助等人,以及原為舞踊演員的東千代之介,新國劇出身的有大河內傳次郎、大友柳太朗。女優則多來自寶塚歌舞團,如越路吹雪、月丘夢路、八千草薰、淡島千景及朝丘雪路,杉村春子則來自文學座……。

我稍稍看懂電影時,阪東妻三郎已經過世,嵐寬壽郎、大河內傳次郎、阪東好太郎多只飾演配角,從海報、片頭列名最右側的第一主角改放在演員表最左側或最後。若干年前去京都遊玩,順道參觀美空雲雀紀念館,途中發覺大河內傳次郎的山莊庭園也在附近,特別去憑弔一番,這是大河內從三十四歲開始,到逝世為止,共花了三十年時間興建的,園內滿種松樹、櫻花、楓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