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社會團結的未竟之夢─省籍幽靈該褪去了

2016-06-12 06:2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拜訪被自稱公民記者的洪女辱罵的榮民伯伯。(取自洪秀柱臉書)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拜訪被自稱公民記者的洪女辱罵的榮民伯伯。(取自洪秀柱臉書)

一位名叫洪素珠的人,名不見經傳,一個自謂台灣民政府的組織,同樣名不見經傳。但隨著洪素珠所拍的羞辱老榮民及老年外省人的諸多影片逐漸曝光,自扁政府執政後,這些年來潛伏於台灣社會的族群仇恨幽靈再次浮上了檯面。再次浮上檯面?這是新鮮事嗎?當然不是,兩千零八年謝長廷競選時的「男人找不到工作,女人找不到先生」的競選口號言猶在耳,太陽花運動及反課綱微調等檯面上的運動,乃至網路各式社群網站及PTT的鄉民們,恣意以支那、賤畜、豬、狗等各式無奇不有的侮辱性字眼作人身攻擊之事,不是每天都在上演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數十年來地下電台的用字遣詞,不都是洪素珠式的語言嗎?這一點也不稀奇,稀奇的是我們對這類言詞容忍了如此之久,乍見洪素珠所拍攝的影片,多數人感到驚恐與憤怒;但這種驚恐與憤怒,卻反而顯得突如其來,平常怎麼就沒感覺、怎麼就不感到驚恐與憤怒呢?君不見政客們數十年來操弄兩岸議題,技術性地引導選民情緒,圖謀自身政治利益。政壇洪素珠們的公開性粗鄙言詞,不也被台灣社會縱容了如此之久,媒體政論節目的名嘴們使用的煽動性言語,不也被台灣閱聽人支持了如此之久,地下電台的仇恨式造謠,不也被社會大眾接受了如此之久?只要打開電視、打開廣播、打開網路,哪怕只是坐趟計程車、經過一些地方,不是每每主動地、被動地,我們都看得到聽得到這樣的仇恨言論嗎?

這不是新聞,如同黃安在對岸四處舉發「支持台獨」的藝人,惟舉發到周子瑜時,因周子瑜年幼,才在台灣社會引起廣泛同情與憤怒。洪素珠不過是黃安的鮮明對比,因老榮民年老,洪素珠於你我平日所熟悉的大街小巷、公園、公車上公然侮辱謾罵老年人,這才又再次於台灣社會引發同情與憤怒。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周子瑜在經紀公司的巧妙運作下,贏得了台灣市場,又基於兩岸關係的微妙且北京對此事件重新定調,周子瑜又贏回了大陸市場。周可謂名利雙收,暴得大名,我們多少人直接間接地參與了這場捧紅一名年輕藝人的盛會?

但老榮民們就沒這好福氣了,縱然民進黨政府用言詞表達「嚴厲譴責」、國民黨用行動前往榮民處慰問並願意替其討公道,但受害者就實質而言依舊什麼也得不到。傷害已經造成,傷害還將繼續,傷害不會停止。台灣本就存在族群矛盾,省籍情結與因反中所帶動的仇恨情緒,仍在都市與鄉間流動。這種仇恨會因為洪素珠事件,因她激起的公憤而得到遏止嗎?當然不會。這如同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了惡的盒子,惡意於世間蔓延,怎麼可能輕易休止忽而化於無形。

從制度層面看,反仇恨反歧視的立法已迫在眉睫。國民黨自不必提,民進黨政府從總統乃至行政院長及其黨團既已公開表態反對任何撕裂族群、分裂社會的言行,兩黨起碼齊心協力做成這一件事,共同立法,針對未來任何仇恨性歧視性的言行,以法予以重懲,才是正辦。當然,這些年來,人民已不信任司法,檢察官可在台南地方法院譏嘲因政治理念不同而遭網路霸凌的女子;法律因人設事、法律保護特權、司法遭政治力介入,這都是民眾心知肚明之事。不僅法律,醫師的公信力、教師的公信力在這十餘年來也大打折扣,政治意識形態是唯一至高的考量標準,專業又算什麼?法律、學術、教育、醫學都淪為工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