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在台灣「呼喚文藝復興」 :台灣何嘗不能出思想家?

2016-06-10 00:57

? 人氣

訪台藝術家高行健(風傳媒)

訪台藝術家高行健(風傳媒)

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文作家及多方位藝術家高行健,8日出席亞洲藝術中心個展「呼喚文藝復興」開幕酒會及講座。他表示自己在台行程間的演講,也都以「呼喚文藝復興」為主題,「這個時代需要新一輪的文藝復興。」高行健也提到,他認為台灣的文化水平在過去幾十年來迅速提升,「雖然台灣不大,我以為台灣不僅能出文學家與藝術家,何嘗不能出思想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呼喚文藝復興

8日高行健講座現場(亞洲藝術中心)
8日高行健講座現場(亞洲藝術中心)

高行健在座談中表示,他最早於2013年的新加坡作家節中,首次在公開演說中談論「呼喚文藝復興」這個主題。他解釋,在文化商品化的浪潮中,種種烏托邦的幻滅,讓他相信這個時代需要新一輪的文藝復興。

「就是要回到人性,回到人情,回到人真實所處的困境。」高行健說,「在當今社會,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能做什麼呢?還可不可以有精神的追求?可不可以有意義?可不可以回到審美,創造一些流於後世的思想與作品?我以為這是非常必要的。」

「必要的孤獨」

高行健
高行健於8日講座

高行健也以1990年出版、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作品《靈山》寫作經驗,主張文學應該是超越功利、超越政治、超越市場、也超越時間的。回應《靈山》中曾讓不少讀者感到困惑的人稱使用問題,高行健解釋,思考時要脫出自我,才能冷靜地觀察。靈山中的「你」可視為自我的投影,內心對話的對手,「藉由對話把思考深入下去。」

高行健表示,能夠喚起不同時代、不同社群的共鳴與欣賞,「這才是我們要的藝術、文學。」而作品能否流傳後世的關鍵,「在於它是否深刻地觸及了人性。」

「如何能寫作這樣的作品?」高行健說,「我以為是孤獨。所以說是必要的孤獨。」在寂寞中,可以獨立地進行深刻的思考,而不追隨流行。真實地面對世界,也真實地面對自己。

如夢的意境形象

高行健2016年作品《展望》(亞洲藝術中心)
高行健2016年作品《展望》(亞洲藝術中心)

身為小說家、畫家、劇作家、詩人及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的高行健,也闡述了此次展覽重點之一的繪畫創作過程。高行健的水墨畫作,呈現了他年輕時受過的西方繪畫技巧訓練,以及在攝影經驗中習得的光影技巧。

高行健表示,繪畫一般有2種路線,一種強調再現與寫實,一種強調表現與抽象。但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既非再現、也非抽象,「是否還有第三種(進路)?」他認為這是一種提示、喚起類似形象的進路,無法一眼就看得清楚。

「像是有些夢境無法(用語言)表述。」高行健比喻,夢境是虛幻、是瞬息萬變的,但仍然具有形象。他認為繪畫是以另一種不同於文字的語言傳遞訊息,「我在畫畫時,是排除語言(文字)的......充分地進入一個只訴諸影像的境界。」他也提到自己會聽音樂來協助打造這樣一個氛圍,沉澱於同一的精神狀態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