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各央行窮途末路,直升機撒錢是最後絕招?

2016-04-25 06:25

? 人氣

回顧近代全球主要央行決策的趨勢大抵偏向寬鬆,以美國為例,為了因應次貸風暴與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衝擊,Fed不僅啟動降息循環,更於2008/11宣布推出第1輪QE,爾後為刺激經濟、提振就業,將基準利率維持在近零水準的同時,量化寬鬆政策亦數度出台,於此期間,其他多數國家央行亦普遍有降息等刺激舉措。時至今日,全球央行決策者要攜手對抗的敵人,從先前的金融危機、歐債風暴轉變成疲弱的經濟增速與頹靡的通膨表現,據估算,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累計降息逾600次,購入資產亦逾12兆美元,包括瑞典、瑞士、丹麥央行、乃至ECB、BOJ更涉入負利率領域(圖1),然而,全球經濟腳步蹣跚、物價水準亦未見顯著起色,投資者對於央行再加碼寬鬆的預期與日俱增,更為激進的手段、如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意即直接向民眾提供免費現金,以提振消費與避免通縮的想法,引發各界熱烈討論。本篇專題擬簡述直升機撒錢的理論,進一步探討該項政策工具的優劣,彙整各界、包括ECB決策者對於直接發放現鈔的態度,從而剖析直升機撒錢被落實的可行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TPFB0421-001.JPG
 

追本溯源 ─ 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的由來

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最早起源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同樣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於1969年提出,他在一系列的思想實驗中提出這個名詞,用來討論貨幣供應成長之後的可能情形,其根本立基點在於若要重振經濟、有效對抗通縮,最好的方法是將錢直接從直升機上撒出,讓民眾撿拾,從而達到財富再分配與刺激需求的效果。這個概念試圖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希望能夠繞過作為中間者角色的銀行,直接將資金傳遞到實體經濟中。

直升機撒錢理論將目前沒有太多施展空間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進行融合,由財政困難的政府直接向本國央行發行債券,獲得的資金再透過減稅或增加支出的方式,直接投放到實體經濟當中,從而直接刺激消費與投資,並免除影響債券收益率等金融資產的價格波動。這也點出直升機撒錢讓人心感沸騰的原因所在,直接移轉支付可以抵達一般貨幣政策與資產購買計劃難以達到的地方,讓央行印出來、白花花的鈔票更多被拿來花費,而不再僅是流入會推高金融資產價格的投機泡沫之中,在此同時,直升機撒下來的錢也不經過銀行體系,不會像負利率最為人所詬病地、會擾亂金融機構的運行與獲利能力。

市場人士認為若要實際執行直升機撒錢,央行必須承諾購買、無限期持有所承接的政府公債,保證不透過其他政策工具來回收前述購債所創造的流動性,並返還央行持有政府債券的獲利,以免除家計單位對於最終將因為央行與政府的合作而被增加課稅的憂慮,提高民眾消費意願與對未來通膨將走揚的預期。在支出與物價走揚的同時,名目GDP也會隨之增長,從而讓負債/GDP比重維持穩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