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被都更」 只因位在蛋黃區

2016-04-18 08:30

? 人氣

蛋黃區是都更熱點,但也有習慣了原本的家的住戶質疑, 「為什麼一定要都更?」(陳明仁攝)

蛋黃區是都更熱點,但也有習慣了原本的家的住戶質疑, 「為什麼一定要都更?」(陳明仁攝)

一談到都更,王先生(化名)就嘆氣:「實在很不想再回想那段日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先生的家,從外觀看來就是一般常見的30年4層樓公寓,唯一不同的,是這棟公寓座落在台北市仁愛路旁的巷弄內,也就是一般房屋業者稱的「蛋黃區」。2008年某一天,王先生接到一紙公文,通知他房子已被劃入都更單元,王先生才知道「原來我家要都更了!」向左鄰右舍一探聽,更發現原來整個街區總共16棟房子、122戶都被劃定要更新,其中還包括兩棟屋齡不到20年的房子。

為申請容積獎勵 建商省略程序趕進度

建商選在2008年出手王先生的家,背後打的算盤是為了申請當時市府「台北好好看」所提供的容積獎勵。依市府規定,若業者能趕在2010年前完成審查並動工,就能拿到68%的容積獎勵。當時大安區的房價已站上每坪80萬元關卡,估計都更後新房落成時每坪將突破100萬元,68%的容積獎勵對建商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20160416-都更專題配圖.台北好好看.羅斯福路三段(陳明仁攝)
「台北好好看」提供的容積獎勵成為建商搶辦都更的誘因。(陳明仁攝)

建商計畫將現地改建為兩棟30層、近200戶的大廈,並規劃成40坪至100坪的豪宅。為了趕進度,業者於是省略相關公聽會、說明會程序,逕自幫當地居民決定「要都更」。對部分居民來說,自己住的房子的確老舊,藉都更換一幢新房沒什麼不好;但幾名屋主無法接受房子才住1、20年就得換新,遂找上律師、對核定更新單元的北市府提告。

習慣了原本的家 「為什麼一定要都更?」

這棟裝有當時罕見的電梯的公寓在1972年落成時,還是高中生的王先生便住了進來,之後歷經求學、工作、退休,都一直住在這,和房子一起變老。如今房子屋齡近40年,對王先生來說,外觀雖然舊,但結構、內部環境都有悉心維持,且怎麼說都還是自己熟悉的家,因此直到建商找上門前,都更這件事從來未曾進入他的腦海中。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都更?」王先生說,建商說要讓他們搬進28層大樓裡,旁邊多出來的空地會設為開放空間。即使房屋位置大致不變,但這對他來說無異像是搬了新家,以往習慣的生活模式也將統統不一樣。此外,新房坪數大,加上房價高,管理費1坪3、400元跑不掉,每戶每月至少要多負擔12000元的管理費,也讓當時已屆退休的王先生感到吃不消。

20160416-都更專題配圖.仁愛路三段.濟南路.蛋黃區(陳明仁攝)
建商規劃在蛋黃區打造豪宅,但並非所有住戶都想藉由都更換一間新屋。(陳明仁攝)

鄰里感情被撕裂 「我只想好好住在這裡」

反對都更的王先生,加入隔壁棟住戶,一起對北市提告。由於當時北市正如火如荼推動「台北好好看」,各界對北市都更案高度關注,媒體也都紛紛報導王先生家的都更糾紛,卻也讓同意都更的居民認為王先生是在刻意阻撓社區發展。一次王先生正帶著媒體在家門口說明都更理由時,還差點當街與同意都更的鄰居打起來。

整樁都更爭議最後由不同意戶勝訴,該區劃定的更新單元被取消,但沒有人真正開心得起來。都更把整個鄰里分成兩派,同意戶和不同意戶在路上碰到都把彼此當空氣,徹底撕裂社區感情。

眼見旅遊時造訪過的紐約、京都都能讓新房、老房並存,自己居住的地方卻只因房價高、地段好就被迫要「變新」。官司結束至今,面對偶爾仍會上門探詢都更意願的建商,王先生常忍不住問:「到底為什麼要都更?」、「我真的只想好好住在這裡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